预制菜塌方后,日料成预制菜天花板,人均三百吃解冻货?

前阵子网上上“点过日料外卖的人天塌了”的热搜,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有博主拍视频曝光,那些标榜“现切现做”的刺身,其实是长期冷冻的食材解冻后直接上桌。

更离谱的是廉价金枪鱼,用所谓“煤气保鲜技术”处理后掩盖异味,三文鱼沙拉里混着劣质边角料,甚至能嚼到碎鱼骨。

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有人吐槽“日料才是预制菜天花板”,还调侃“中餐好歹要加热,日料解冻就行,简直省事儿”。

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反映了不少人对日料的失望,毕竟人均三百多的消费,买的竟是“解冻即食”的半成品。

可要是把这话讲给日本的老寿司师傅听,他们多半会摇头叹气,因为在他们眼里,寿司从来不是“饭团加鱼片”这么简单。

在日本料理界,有个近乎执拗的共识:只有“江户前寿司”才算得上真正的寿司,这东西打江户时代就有了,算下来得有三百年历史,当年师傅们用东京湾刚捞上来的鱼贝,当场捏制当场端给客人,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传了三百年,行里早有了公认的标准,一道寿司满分100,食材和米饭占70分,师傅的手艺也就30分,换句话说,食材不行,再厉害的师傅也救不回来。

日本料理师东健志郎来中国开店时,才算真正体会到这份讲究有多“落地难”,他一开始雄心勃勃,从鹿儿岛空运蓝鳍金枪鱼,结果试了俩月就扛不住了,空运成本高得吓人,卖贵了没人买单,卖便宜了血本无归,最后只能放弃。

米饭更是让他头疼,找遍市场找到接近日本品种的米,煮出来味道就是不对,后来他想,搬米不现实,搬电饭锅总行吧?

而厨师进寿司店的第一课不是捏饭团,是洗手,这可不是随便搓两下的事儿:洗手液先搓手掌,再搓手背,十指必须交叉着搓,确保指缝都洗干净。

洗完还要用一寸长的短毛刷,挨个刷指甲缝;最后用纸巾擦干,一步都不能少,要是做着饭脸上出汗了,得立刻离开操作台,擦完汗重新洗一遍手,才能回去接着做。

捏寿司的门道就更细了,顾客习惯用手抓着吃,就捏得软一点;用筷子夹,就得捏硬些,不然一夹就散;遇到女顾客,米饭就少放些,怕吃着腻。

芥末的放法也有讲究,在日本都是夹在饭团和鱼片中间,量取中间值,不用额外提供,但中国顾客口味重,他就单独备一小碟,让大家自己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寿司最早压根不是日本的,发源地是东南亚,一开始是为了保存食物:把鱼和米饭放一起发酵,能存更久。

后来传到中国,变成了“半生吃”的形式,再传到日本,滋贺县早期的寿司还保留着这吃法。

直到有个叫华屋与兵卫的人,把生鱼和醋泡过的饭团配在一起,江户前寿司才算正式诞生,那会儿用的都是东京湾的海鲜,在当时算妥妥的高级货,很快就火遍了东京。

在江户前寿司出现之前,还有种更老的关西“箱寿司”,做法是把醋处理过的食材铺在米饭上,装盒子里压成型,不用捏。

江户前寿司正好反过来,把食材放饭团上,师傅亲手捏出来,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现在全国日料门店已经突破5.4万家,但真正能做江户前寿司的没几家,不是不想做,是成本和门槛太高。

光食材和设备的投入,就劝退了大半商家,可这并不意味着日料就该是预制菜的代名词,只能说太多商家钻了空子,把好好的寿司做成了“速食产品”。

那些吐槽日料是预制菜重灾区的人,其实是没吃到过真正的寿司,就像东健志郎说的,寿司这东西,顾客认可是一回事,但真正的讲究藏在细节里:一碗米饭的温度,一片鱼的新鲜度,甚至一次洗手的认真程度。

外卖里的解冻刺身或许能填饱肚子,但那些需要几十年修行才能做好的寿司,藏着食材的本味和师傅的心意,从来不是解冻就能替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美食   天花板   寿司   饭团   米饭   师傅   东京湾   日本   顾客   中国   金枪鱼   讲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