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稀土市场,日本宣布大动作:比美国还领先一步?

一场关税战,让特朗普意识到,稀土是中国手中握有的一张有力王牌。一旦这张牌打出,美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但偏偏有国家不信邪,要挑战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1.日本宣布大动作,和中国分庭抗礼?

据日媒报道,日本计划从南鸟岛周边5500米海底的泥浆中开采稀土,期待有一天能与中国“分庭抗礼”,从而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日本政府可是下了血本,把价值5亿美元的"地球号"钻探船都开到了太平洋深处。按照计划,日本将在三周时间收集35吨的海底泥浆,每吨泥浆里大约能得到2公斤稀土。

(日本部署钻探船,欲开采海底泥浆)

那么,日本的打算能成真吗?

现实给他们浇了盆冰水:首先,深海采矿可不是在陆地上挖个坑那么简单。早在2011年,日本就宣布发现了这一海底宝藏,然而多年过去,却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在于,深达5500米的海底开采,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非同一般。

据透露,日本目前最先进的采矿设备,也只能下潜到2400米,这距离“真正的目标”还差得老远。试验显示,采集速度仅为陆地矿山的0.3%,更别提那高昂的成本了,是陆地开采的五倍!换句话说,既要与深海抗争,又要面对经济压力,这让日本的稀土开发计划步履维艰。

其次,最棘手的问题是提炼与加工能力不足。在全球范围内,98%的稀土冶炼产能集中在中国,而日本自有的冶炼厂不仅规模小,更重要的是成本高出中国的3.2倍。

(日本开采海底稀土存在技术瓶颈)

面对这样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压力,日本想要和中国抢夺稀土市场恐怕很难。

2.中国稀土双重优势,美国也望尘莫及

当全世界还在玩"挖矿游戏"时,中国早已通关了稀土产业链的"隐藏关卡"。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掌控全球61%的稀土产量,更垄断着92%的精炼产能即便是美国砸下重金重构供应链,也难以弥补与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差距。

美国芒廷帕斯矿就是最好例证。这座北美唯一稀土矿每年产出4万吨矿石,却要千里迢迢运到中国加工。

美国政府曾豪掷15亿美元搞"稀土自主",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重稀土分离车间连影子都没有。原因很简单:中国用30年时间建立的稀土提纯技术体系,不是砸钱就能复制的。更致命的是技术代差。

几十年来,中国在这个领域不断耕耘,把稀土资源的截至和分离工艺做到世界一流水平。而美国和其他国家,即便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依赖,却发现要建立起跟中国媲美的供应链,不仅时间漫长,还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

(美国斥巨资重构稀土供应链,却难有突破)

美国公司至今还在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处理成本高出中国47%。这种情况下,五角大楼也不得不承认:到2027年,美军90%的稀土还得靠中国

对于日本来说,即便在技术上做出突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霸主地位。即使他们能成功采集到大量的稀土原材料,如何在成本可承受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分离和提炼,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在现有技术上不断优化,还积极探索新的开发途径,彼此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3. 中国稀土布局,对其他国家实现降维打击

当日本还在为2400米的采矿深度发愁时,中国已经实现了从陆地到深海的全产业链"包场"。中国稀土产业的升级速度,让全球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中国掌握着稀土产业的"三大杀招":分离提纯技术:全球92%的精炼稀土产自中国,核心技术比芯片光刻机还难突破;深海采矿能力:"蛟龙号"已具备7000米作业深度,是日本设备的三倍;循环利用体系: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提取技术让稀土利用率提升40%。

(中国通过大量投入,在稀土领域建立绝对优势)

最让西方睡不着觉的是,中国正在把稀土优势转化为标准制定权。就像5G领域的华为一样,我们现在不仅卖产品,更在输出技术标准。国际稀土联盟数据显示,中国主导制定了83%的稀土行业国际标准,这相当于在资源领域建立了自己的"SWIFT系统"。

美国智库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稀土产业的升级已经形成"马太效应":技术越领先→成本越低→市场份额越大→研发投入更多。这个正向循环让追赶者陷入"越追越远"的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财经   稀土   日本   美国   中国   动作   市场   海底   领域   技术   泥浆   成本   陆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