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再起,这次会不会不一样?

贸易战再起,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明明几个月前已经各退一步达成了休战协议,怎么翻脸了呢?

这一次股市的表现,会不会复刻4月初的行情?

这需要了解背后深层次的一些来龙去脉。

01

上周五,特朗普连着发了两篇帖子,宣布除现行的所有关税外,从11月1号起对所有的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帖子发出来之后,美国股市应声暴跌,同时下跌的还有石油等大众商品,可以说市场已经在反应衰退。

特朗普这次反应比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份公告:

第一份:10月9日商务部发出的稀土出口管制的公告,在原来管制基础上,扩大了范围,把稀土相关的技术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料以及重稀土的氧化物化合物、永磁材料等都纳入了管控范围。

第二份: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的公告。

这个公告将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拥有、运营、注册、建造或者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

也就是以后美国的商业船只停靠中国的港口,都要收取每吨400块的港务费,而且每半年调整一次价格,逐年加价。

这两份公告都是以对等原则作为回应。

因为10月14号起,美国将对中国的船只征收港务费。

10月3号,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了一个公告,宣布从10月14日开始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的船只,包括运营和建造的船只,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只征收额外的费用。

其中对中国实体拥有的船只每吨征收50美元,而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吨18美元,或者说每个集装箱120美元这个价格来收。

简而言之,就是对所有中国注册或者是中国建造的船只,到了美国的港口后,都要按照吨位来收费,也就是俗称的雁过拔毛。

一艘万吨级的贸易货轮到了美国后,要缴纳的港口停靠费最低也是50万美元。

运费一下上升这么多,必然会影响到终端商品的成本和价格。

根据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的研究的数据,按照吨位排名,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六大船东国,注册地在中国的贸易船只总吨位高达9200万吨。

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2024年,中国建造的船舶占了全球造船业的53%,全球水上贸易船舶总数近四分之一是中国造的。

根据英国的海事情报公司估计,根据2024年中国船只停靠美国的数据估计的话,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此后将要增加的成本在170亿美元到230亿美元之间。

本来中美的贸易在这几年持续不断的贸易战中,已经非常脆弱了。

这一下子又增加这么多成本,对于整个贸易产业链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出台反击措施,也就可以理解了。

02

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的航运业和造船业下如此重手呢?

是不是跟特朗普说的那样,为了振兴美国本土造船业?

美国的造船业曾有过无比辉煌的时期,曾经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然而时至2024年,其全球造船吨位占比已跌至不足1%,堪称“光速坠落”。

二战结束后,大多数国家进入经济恢复阶段,新船需求骤减。

美国庞大的过剩造船产能无处释放,只能大规模关闭船厂,大量熟练工人与工程师被迫转行。

造船业作为强周期性行业,在60年代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欧洲船舶需求回升之际,美国却未能抓住机遇。

由于该行业兼具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属性,人工与材料成本占比较大。

战后美国进入高福利、高工资时代,导致本土成本持续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日本与韩国在政府扶持与技术革新推动下迅速崛起,造船业突飞猛进。

(韩国第一造船企业-现代重工)

到1970年代,美国造船成本已分别比日本高出30%–50%,比韩国高出60%–80%。

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其彻底丧失价格竞争力,日韩由此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两大支柱。

至1980年,美国在全球造船业中的比重已降至不足5%,完全失去主导地位。

雪上加霜的是,自1990年代起,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加入竞争。

凭借更低的劳动力与材料成本,以及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中国迅速成为造船领域的重要力量。

2006年,中国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

四年后的2010年,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与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上全面超越日韩,正式登顶全球第一,并保持领先地位至今。

而美国造船业全球占比已微乎其微,仅为约0.04%,年造船量约40–50万吨。

相比之下,中国年造船量达4800万吨,是美国的100倍。

在如此悬殊的对比下,即便有人意图通过征收港口停靠费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现实条件也令其难以实现。

全球造船订单即便不流向中国,也自然会转向成本更低的日韩等国,而非回归本土成本高昂的美国。

更何况,以美国当前造船业的体量与能力——无论是大型船坞等硬件设施,还是产业工人与工程师等“软件”积累——即便接到订单,也缺乏足够产能承接。

没有长达二十年的系统积累,所谓“复兴”只能是空谈。

实际上,我们对美国船只收取停靠费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实际影响有限。

原因在于,美国造船业在全球商业造船领域几乎已无存在感,其注册船舶总吨位约1170万吨,仅排名全球第20位。

加之美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美籍商船来华数量有限,因此对美造成的实质压力较小。

相比之下,其他领域的反制措施——如稀土出口管控——则可能更具战略影响。

03

所谓稀土,是稀土金属的简称,包含镧系和钪、钇在内的17种金属元素。

这些元素因化学性质特殊、难以替代,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在新能源、电子、国防、高端制造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举例来说,钕、镨、镝等金属是制造稀土永磁体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风力发电机组和高端机器人。

而铽、铕等稀土则用于液晶显示、光纤通信、催化剂和抛光材料。

此外,稀土在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如导弹制导系统、雷达和先进战机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高可靠性的稀土材料。

可以说,稀土就像是工业中的“盐”——用量虽少,缺了却“做不了菜”。

全球高科技制造业对稀土已形成深度依赖,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资源。

然而与普遍认知不同,稀土虽然名字带“稀”,全球储量却并不少。

已探明储量约1.3亿吨,按目前年产量39万吨计算,可开采三百余年,且分布广泛。

中国以4400万吨储量居首,其次是巴西(2100万吨)、印度(690万吨),澳大利亚、越南、俄罗斯、美国等国也有可观储量。

既然如此,为何中国能形成垄断?

关键在于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伴生矿中,提取过程需经过复杂的化学萃取与分离,技术门槛高,且易造成严重污染。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产业化优势,为少量稀土构建完整产业链既成本高昂,也不经济。

中国之所以成功,源于1950年代在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大型稀土矿,由此起步发展稀土产业。

初期开采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需求激增,中国在开采、分离技术和环保措施上不断进步。

到1990年代,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球九成以上。

但当时中国稀土产业仍以小企业为主,存在无序开采、低价出口的问题,稀土几乎如“白菜价”般外销。

直至2010年左右,才意识到稀土的真正价值,开始推动行业整合,通过关停并转组建了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集团、南方稀土集团和广晟稀土集团四家国企,形成垄断优势。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伸,掌握了全球稀土精炼与加工的主导权,成为全球稀土供应与高端应用的“扛鼎者”。

那么,其他国家为何难以分一杯羹?

实事求是地说,稀土提炼技术本身并非高不可攀,但要形成具备价格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

这不是单纯环保与否的问题——比中国环保标准更低、储量更丰富的国家并不少,如越南,却因缺乏大规模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难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链,也无法推动技术进步。

举例来说,战斗机所用的相控阵雷达,过去因造价高昂仅用于军事领域,其中关键器件——氮化镓组件依赖稀土制造,1990年代时单件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

而如今,连中国气象雷达都已普及相控阵技术,正是因为中国依托稀土产业链实现技术突破,将氮化镓组件成本降至几千甚至几百美元,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更关键的是,高纯度稀土产品需经过精炼工序,而稀土精炼技术门槛与成本极高。

目前全球90%的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

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虽已复产,但其开采的矿石仍需运至中国进行精炼,再返销美国——因为除中国外,别国尚不具备大规模精炼能力。

(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

当然,以美国的科技实力,若全力追赶并非不可能。

今年9月,美国国防部宣布向MP Materials投资4亿美元,并追加1.5亿美元贷款,承诺收购该公司生产的所有稀土磁铁。

但中国用了整整70年才形成如今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垄断,美国即便投入巨资,十年内也难以赶超。

通过以上背景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在贸易战中屡次打出“稀土牌”——因为这确实是一张“王牌”。

在这一领域,世界各国缺乏有效反制手段,而高科技产业又离不开稀土支撑,中国的管制措施自然令对手倍感压力。

此外,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已主动降低对美贸易依赖,双边贸易额持续下降。

因此,当特朗普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时,我们反应迅速、坚决,不再像初次交锋时那样措手不及,而是有底气、有准备地果断反击。

那么,此次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是会像以往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最终妥协,还是走向彻底摊牌?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先看清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根本动机。

今年特朗普力推的“减税法案”导致美国政府收入大幅减少、债务激增5万亿美元。

收入减少而支出未降,近期美国政府的停摆风波正是预算争执的体现。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亟需寻找财源,而关税成为最便捷的选项。

所谓“产业回流美国”更多是借口,其根本目的仍是填补财政窟窿。

这也导致其在实施策略上往往“看菜下饭”:对弱国强势施压,对中国这类“硬茬”则常留谈判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关税要延至11月1日实施,中间留有近20天窗口。

毕竟数月前中国面对125%关税也未妥协,最终双方各退一步。

此次我们准备更加充分,妥协可能性更低,更大概率仍是重回谈判桌。

近期中澳铁矿石交易也出现重大转折:中国全面暂停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除非对方接受人民币结算。

此前双方以美元结算,澳方掌握定价权,如今我们将钢企整合为统一议价主体,迫使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必和必拓首次接受人民币结算。

不仅打破美元支付体系的垄断,也凸显中国在全球资源贸易中日益增强的话语权。

可以说,2018年贸易战初起时,我们仓促应对、处于下风;而今天形势已变,美国优势不再。

对中美这样体量的大国,贸易战终究是两败俱伤,区别只在于谁伤得更重。

明年就是美国中期选举,而美国民众面对经济压力可能更难淡定,特朗普的操作空间正逐渐收窄。

因此,尽管当前局势剑拔弩张,但双方重回谈判桌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以上,是对这一次贸易纷争的来龙去脉的梳理, 在对外立场上,我们现在有底气硬碰硬,对作为普通投资者,要对不确定性风险有应对的准备。

不过,我相信在股票市场上,只要有意愿,我们也是能“大力出奇迹”。

这一次,也是考验牛市底层逻辑牢不牢固的时刻。


#美国特朗普关税##股票财经##今日A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财经   贸易战   稀土   美国   中国   造船业   船只   成本   全球   贸易   美元   船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