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张新华: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记迁茔十载,家风长存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记迁茔十载,家风长存


2015年10月10日,农历乙未年八月廿九,秋雨微凉。

我终于完成了母亲一生最深的夙愿:将太姥姥与姥姥的遗骨,迁至通辽市北郊的辽河墓园,安葬于父母身旁。

那一刻,亲魂归位,血脉重连,叶落归根,终得圆满。

了却的,是母亲的心事;圆上的,是我半生的牵挂。

愿亲人们在彼岸团聚,安宁喜乐。


那一夜,雨下得绵密。

清晨五点三十分,天光未明,我们一行十五人冒雨出发,驱车十五公里,前往孔家镇太平村北的老坟地。地面早已积水,泥泞难行,十几位工人早已在雨中等候。


太姥姥深葬多年,地表的石碑早已不知去向,仅凭记忆,寻骨如大海捞针。直到七点十二分,才终于在泥泞中找到了她的遗骨。恰在此时,雨悄然停歇,仿佛天地也为之动容。


随后,遗骨火化、入殓。


而寻找姥姥遗骨的过程更为曲折。

姥姥因早年死于鼠疫,后来我们也未敢深葬,坟头和石碑尚存。我们顺着原址向下深挖,不断向外拓展,十几个工人奋战两个多小时,却一无所获。

正当众人焦急之际,经验丰富的殡葬大师果断下令动用推土机。

终于,在上午十点四十四分,于距原坟头五米开外、玉米地第二垄下,发现了姥姥的遗骨。


那一刻,震惊与悲喜交织——

原来当年家境贫寒,无力购置棺木,亲人只能用草席裹体,以树枝就地火化后匆匆掩埋。

经辨认,遗骨周围清晰可见烧焦的树枝灰烬与炭化的木节,姥姥的骨骼蜷缩着,正是火化后的痕迹。

母亲曾提起的往事,如今竟以这样的方式被证实。


殡葬大师亲自代我捡拾遗骨。

他动作轻柔,按人体结构一块一块仔细拾起,郑重地摆放于筛中。

当那个承载着姥姥骨骸的筛子递到我手中时,我双手接过,紧紧贴在胸前。


虽从未见过姥姥一面,但血脉相连的暖流瞬间涌遍全身。

那一刻,我竟毫无惧意—— 六十七年的时光仿佛被轻轻拂去,我抱着的,是亲人的骨血,是家族的根脉,是生命最深沉的回响。


原来,爱真的可以穿越生死。


火化、入殓完毕,已是十一点二十分。

灵车疾驰,驶向辽河墓园。

殡葬大师一路为两位姥姥播放着轻快的“乔迁”乐曲,仿佛不是送别,而是迎接一场久违的团圆。


终于在午时十二点前,完成下葬仪式。 礼成,天晴。

一切,圆满而庄严。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纵使孤叶飘零,亦不惧风霜凋落。 只要根脉不断,亲情永续,生命便永不褪色。


十年了。

十年光阴,如辽河之水静静流淌,无声无息,却将思念沉淀得愈发强烈,愈发清晰。


母亲虽已随您们而去,但她临终前含笑说出的那句“终于团圆了”,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

那是她深藏一生的牵挂,是她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事。


她与父亲,年年清明、中元、寒衣节、春节风雨无阻,必亲往老坟地为您们添土烧纸,从未间断。

我清楚记得,她临终那年的清明,天空飘着细雨,她步履蹒跚,执意跪在坟前,泪与雨混在一起,轻声说:“母亲,我来看您了……我们会团聚的。”

那一刻,我立下誓言:一定要完成她的遗愿,让您们在另一个世界,再不分离。


如今,您们安息于辽河墓园,与我的父母亲仅隔七座墓碑。抬头可见,心息相通。

这七墓之隔,不是距离,而是我用一生丈量的亲情长度,是血脉相连的无声对话,是三代人、四代心共同守护的团圆梦。


如今,十年过去,这份孝心已悄然传递至第四代。

大外甥和二外甥,每逢清明、中元、寒衣节、春节皆随我们五姐妹同往。 而女儿、女婿和老外甥,每到春节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您们。


他们轻轻拂去碑上尘埃,摆上鲜花果品,点燃清香纸帛,动作虔诚而庄重。

我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根。是曾外祖母和高外祖母用坚韧撑起的家,是你们外婆用一生守护的情。今天,轮到你们了。”


他们点头,眼中闪烁着理解与敬意。

我知道,这份孝,这份念,已经扎根。


而我更愿相信,这份情不会止步于此。

待我年迈,待我离去,我的孙辈们,也会听他们的父母讲起这个秋天的故事——

讲太姥姥与姥姥如何从荒土归来,讲母亲如何含泪祭拜,讲我们如何跋涉十五公里,只为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团圆。


他们会牵着孩子的手,来到这七墓相连的园地,轻声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根。”

他们会教孩子如何摆花、如何点香、如何轻声诉说思念。

他们会告诉孩子:

孝,不是一场仪式,而是一生的记得;

家风,不在墙上,而在每一次俯身与回望之间。


张氏家族的家风,不在碑文上,不在族谱里,而在这一代代躬身祭扫的身影中,在这年复一年不曾熄灭的香火里。它无声,却如大地般厚重;它不语,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响亮。


谨以《七绝·轱辘体〈书香铁卷报双亲〉》寄托哀思:


(一)


书香铁卷报双亲, 雅韵雄心霜染心。

诗海无边难诉尽, 芝兰玉树永温馨。


(二)


春晖寸草赤子心, 书香铁卷报双亲。

天相吉人天意尽, 母慈子孝永温馨。


(三)


真心诚意心操尽, 愿母福荫万代亲。

福至心灵心悦尽, 书香铁卷报双亲。


书于内蒙古通辽——2015年的母亲节。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十年风雨过,亲恩永长明。

七墓虽非近,心灯共一明。

家风传四代,孝道自有承。

千秋同一念,万代续深情。


姥姥、太姥姥、母亲、父亲——

您们安息吧!

我们,都好!


而您们的爱,正由我们,由我们的孩子,由还不曾出生的后辈, 一辈一辈,继续书写下去。


这绵延的香火,这不灭的思念,将如辽河之水,奔流不息,直至永远。


——2025-09-29 18:18書于:上海。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张新华,字伊銘,号月下赏荷、冰山雪莲,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小学高级教师,现为“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乳燕文学天地”签约作家和“渭水之光”特约作家;经常参加国内外和世界级多家网络平台文学大赛,多次获得大奖,且有多篇作品在省、国家级书刊出版发行。

在第二十届世界大同文化“三木秉凤杯”中荣获一等奖;在第二届“李白杯”中国诗歌百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应邀出席南京师范大学的颁奖典礼;在第二届“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魅力中国诗歌”奖,受邀参加厦门的颁奖典礼;在第二届“卓越杯”世界文学创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巴金文学杯”全国首届诗歌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郭沫若杯”全国诗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古韵心声·诗意中国”/“文脉新时代”全国诗·书·画·诵大赛中荣获优异成绩。受邀参加西安的颁奖典礼;在第五届孔子诗歌杯与中华诗人“金蝉奖”大赛中荣获“新锐诗人奖”,并受邀参加洛阳颁奖典礼。。在“环球文学杯”华语诗歌散文年赛中获奖,并受邀参加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基地颁奖大会。

2025年1月获当代文学艺术专业人才库特级文化艺术人才标准证书;2025年3月获诺贝尔文学研究院首批文学研究生荣耀证书和荣誉奖牌,终身承认杰出身份;2025年4月被中国文化进万家书画艺术中心授予文脉传承•2025年文化典范人物;2025-05荣获中国新闻联播官网荣誉教授奖牌和奖杯。为期终身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美文   家风   内蒙古   张新华   姥姥   辽河   遗骨   母亲   中国   双亲   中元   书香   颁奖典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