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宁康复记

小宁宁在做康复治疗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脑瘫患儿小宁宁的康复故事。2024年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漯河市慈善总会决定实施“关爱孤残儿童·助力健康成长”爱心项目,对市儿童福利院98名孤残儿童逐人建档立卡,组织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市技师学院有针对性地对孤残儿童实施康复训练、兴趣培养、社会实践和精神关怀。

市六院康复师王艳初次见到宁宁时着实被吓了一跳,近5岁的孩子蜷缩在轮椅里,只能用含糊的音节表达需求,那双望向窗外的无助眼神里,藏着未被言说的渴望。按照市六院的安排,王艳医生为宁宁定制了包含运动康复、语言训练、心理疏导的三维方案。

小宁宁首次站立时,双腿颤抖如筛,刚抬起脚就重重跌倒。王艳蹲下身,用温热的掌心揉着孩子泛红的膝盖:“还记得绘本里的小蜗牛吗?它背着壳爬了整整三天,才摸到第一片树叶呢。”她将康复动作编成儿歌,把平衡杠比作“小树干”,在千次万次的弯腰搀扶中,宁宁的双腿终于撑起了小小的身躯。当孩子第一次独立扶墙行走,康复室的落地镜里,映着两人交叠的泪光。

手部精细训练被王艳设计成“魔法游戏”。她用带响的卡通积木练习抓握,用嵌有卡通图案的餐具训练进食。宁宁第一次用勺子舀起米粥时,匙柄在掌心打转,稠粥顺着下巴流淌。王艳没有擦拭,而是举起手机记录:“看,宁宁给勺子施了魔法!”在持续半年的训练后,孩子不仅能自己穿衣,还能在贺卡上歪歪扭扭写下“王老师”。

最艰难的是言语康复。王艳对着镜子反复调整口型,让宁宁触摸自己震动的喉结感受发音气流。她制作了百张图文并茂的拼音卡片,将“a”“o”的发音融入儿歌。某个春日午后,当宁宁突然清晰喊出“老师”时,这个在康复一线坚守十年的医者,将孩子紧紧拥入怀中——这声迟来的呼唤,是她听过最动人的乐章。

如今,宁宁已能独立行走,省慈善联合总会郭俊民常务副会长到院慰问时,他和小朋友一起挥动着小手,高声呼喊“爷爷好!爷爷好!”

像小宁宁一样的36名体能缺陷儿童得到科学救治,有16名适龄儿童纳入市技师学院技能培训计划。漯河市慈善总会正以精准扶弱济困、倾心助孤救残的生动实践,谱写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幸福漯河新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育儿   漯河市   孤残   儿童   孩子   勺子   技师   儿歌   掌心   发音   双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