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众熟知的科兴生物,又一次成为了市场焦点。
但这一次靠的不是技术突破和业绩暴增,而是一项堪称“清仓式”的分红。
据公司最新发布的三次特别股息支付方案公告,分红金额最高约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8亿元),而这一数字相当于是科兴生物停牌时3.89亿美元市值的近20倍。
如若方案通过,科兴生物可能要掏出超过账上余额70%的资金回馈股东。
但记者注意到,对外而言,科兴生物的这几笔分红貌似是“真金白银”回馈股东,但对内来看,似乎更像是一场争夺董事会控制权的大型“抓马”现场。
“一年赚了本来要几十年才能赚到的钱”
说到科兴,大家并不陌生。
4年前,依靠疫苗业务,科兴赚得盆满钵满。
2021年,科兴生物实现了营收193.7亿美元和归母净利润84.61亿美元的“光速”增长。而上一年同期,科兴生物仅盈利1.04亿美元。
因此,曾经还有网友还调侃道“科兴生物一年就赚走了本来要几十年才能赚到的钱。”
然而,在其走向业绩巅峰过后,科兴生物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跌入谷底。
2022年,科兴生物净利润下滑仅剩1.08亿美元,跌幅超过九成。又到2023年开始,科兴生物就陷入了持续亏损的漩涡。
因此,公司突然祭出远超现金储备七成的分红计划,其动机不禁令人怀疑。
如果三轮分红全部发放完毕,按照2019年停牌前6.47美元的股价粗略计算,股东能拿到股价14至19倍的现金。
打个比方,如果某股民目前还持有100股科兴生物股票(价值647美元,约合人民币4640元),那么接下来,该股民将至少收获价值9058美元(约合人民币64969元)的现金分红。
记者注意到,对外而言,科兴生物的这几笔分红貌似是停牌6年来对股东们真金白银的“补偿”,但对内来看,这似乎更像是一场争夺董事会控制权的大型“抓马”现场。
公司控制权被争夺了近十年
观察分红计划的时间安排,不难发现背后意图。
北京时间7月9日,科兴生物即将举行一场决定董事会成员构成的特别股东大会。而首轮55美元的分红计划,刻意卡在这场大会之前执行。公告中甚至明确表态,分红多少也将取决于股东的投票选择。
也就是说,公司已经用分红作为了选票交换的筹码。
事实上,科兴生物的治理危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的资本明争暗斗。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01年,技术专家尹卫东与北大教授潘爱华共同创立北京科兴,前者技术入股持股约24%,后者出资占股76%。
2003年,公司核心资产赴美上市,也就有了后来的科兴生物。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和稀释,潘爱华所持股权降至26.9%,尹卫东则通过离岸架构掌控实权。2009年11月,科兴生物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交易。
但随着公司估值水涨船高,二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2016年私有化失败后,双方彻底撕破脸,各自拉拢资本站队。
尹卫东一方背后是赛富、康桥和维梧资本等,潘爱华则与A股上市公司未名医药、中信并购和强新资本(1Globe)结盟。
值得注意的是,1Globe的创始人、华裔科学家李嘉强最初站队尹卫东,后因分歧倒向潘爱华,并通过二级市场大量买入,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股东。
这场股东内斗后来愈演愈烈,甚至出现抢章、占厂、剪电线等极端行为。尹卫东还启动了“毒丸计划”,向除潘爱华及1Globe外的股东增发新股,强行稀释对手股权。
由于股东们的明争暗斗太过激烈,2019年,科兴生物因治理混乱被纳斯达克强制停牌。
随后,潘爱华则在2024年因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刑13年。2024年2月,潘爱华提起上诉。今年1月,与潘爱华联手的1Globe等来转机。
英国枢密院裁定科兴生物2018年股东大会程序违规,“毒丸计划”无效。此后,科兴生物多名董事会成员陆续声称辞职,1Globe方面提名的李嘉强等四人接管董事会。
据科兴生物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董事会名单,公司董事会现任成员为李嘉强、卢毓琳、Sven H.Borho及徐国伟。其中,李嘉强为1Globe代表,Sven H.Borho及徐国伟则来自奥博资本(OrbiMed)。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由1Globe方面主导的董事会急于在特别股东大会前实施第一次分红,一方面被市场视为争取股东支持,另一方面被解读为“消耗战”策略:若公司现金分光,即便对手未来夺权,接手的也只是空壳。
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郝咏琪综合每日经济新闻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