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7日就要公布了,每年到这时候,猜谁能获奖就成了科研圈和科普圈的“保留节目”,不过这事儿真没那么好猜,连PhysicsWorld这种给物理学者看的杂志都承认,自己预测记录不怎么样。
还有,科睿唯安每年发的引文桂冠奖,说是预测诺奖得主,可物理学领域这么多年也就2013年和2021年猜中过当年的获奖者,本来想觉得预测就是瞎猜,但后来发现施郁教授的方法还真有点道理。
他把诺奖获奖领域分成四类,粒子物理、原子分子和光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不像PhysicsWorld分七类那么杂,把握起来容易多了,而且,他还会看前几年的颁奖情况,按领域轮转的规律猜今年该轮到谁,之前预测准过好几次。
看他分析完就知道,粒子物理领域这次概率挺大,毕竟这领域上次拿诺奖还是2015年,到现在都十年了,说没点“空窗期”的期待感是假的。
夸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一共六种,上、下、奇、粲、顶、底,其他五种的发现都拿过诺奖了,就顶夸克没动静,这多少有点“厚此薄彼”了,顶夸克是1995年在费米实验室发现的。
当时是CDF和D0两个合作组一起做的,每个组都有五六百人,带头的人不止三个,这才是它一直没拿奖的关键,诺奖每次最多颁给三个人,人选不好定。
顶夸克为啥能成“热门选手”?不过这问题也不是没解决过,之前诺奖就奖励过不少大项目,比如2006年给了COBE项目的两个领导者,2017年给了LIGO的主要科学家,都是几百上千人的大团队里挑核心人物。
所以,这次顶夸克要是获奖,PaulGrannis、MelvynShochet、GiorgioBellettini这三位可能性挺大,他们分别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国际合作上起了关键作用,正好对应大项目里的核心环节。
当然了,也不能只盯着粒子物理,其他三个领域也有靠谱的候选人,就说凝聚态物理,密歇根大学的StephenForrest绝对是热门,我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视,很多都是OLED屏幕,这技术能从实验室走到咱们生活里,Forrest功不可没。
他是有机电子学的开拓者,早年突破了有机材料发光效率低的问题,不然咱们现在可能还在用笨重的液晶屏,这种能实实在在改变生活的成果,拿诺奖一点不意外。
他们2007年第一次发现了快速射电暴,就是宇宙里无线电波段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到现在都没人能完全说清它的起源,本来想觉得这现象可能就图个“新奇”,但后来发现它用处不小,通过分析这些信号,能研究宇宙里的氢气分布,甚至帮着找暗能量,这对了解宇宙挺关键的。
还有原子分子和光物理领域,日本的香取秀俊和华人科学家叶军也值得关注,他们研究的光晶格钟,精度比现在定义“秒”的铯原子钟高多了,以后很可能用来重新定义“秒”。
而且,这钟不光能计时,还能提高卫星导航的精度,甚至帮着探测引力波,叶军作为华人科学家,要是能拿奖,咱们科研圈也能跟着高兴一把。
看诺奖这么多年的规律,它从来不是追着“新鲜成果”跑,而是看谁的研究能经得起时间检验,不管是顶夸克的发现,还是OLED技术,都是二三十年前提出来的成果,经过这么多年验证,才慢慢走到诺奖的视野里。
这一点挺好,避免了因为“一时热门”而忽略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当然了,现在说的都是预测,最终结果还得等10月7日公布,但不管谁能获奖,这些科学家的研究都在帮咱们更了解世界,从微观的夸克,到宏观的宇宙,再到咱们身边的屏幕和导航,物理学的进步一直都在悄悄改变生活。
所以,不管最后是谁拿奖,咱们等着看结果就好,毕竟能见证这些科学突破被认可,本身就是件挺有意思的事。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