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势必要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承担更大历史责任

达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多极世界加速而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恩格斯曾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和沿革给人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或困兽犹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

习近平主席5月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前夕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我们要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值此重要纪念时刻,本刊通过圆桌讨论、单独访谈等形式,采集了国内11位骨干学者的观点,形成特辑,对“战后国际秩序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命题、时代命题作出响应。以下是第三篇:《中国势必要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承担更大历史责任》。

——编者手记

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讲,战后国际秩序其实是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理念相混和构建起来的。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就是建立一套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体系,联合国作为其支柱,必须遵循主权国家一律平等、领土完整不可侵犯等原则。自由主义的基本逻辑则是,各国安全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得到确保,共同利益通过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多边协调得到维护——在这样的秩序之下,各国都让渡一部分主权权益,以保证全球经济、社会、科技等活动能够更顺畅地进行。

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后日渐成熟和定型。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创新点更多地在自由主义方面,并且这种构建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西方思想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这就不难理解冷战终结后西方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推动全球化,因为它们当时过于自信地认为,当主要战略威胁消失,全球势必“西方化”,大家可以在统一的全球市场里赚钱作生意了。现在西方的心态变了,意识到中国和全球南方逐渐强起来,世界没有按照它们预期的路径发展演变,反而使西方日益受到竞争性和非自由主义的挑战,使它们的处境变得日益不利,所以打头的西方大国开始利用关税重组等工具,着手拆解战后国际秩序,从这个秩序的构建者蜕变为破坏者。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海滩登陆。

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动摇。值此关键历史时刻,国际社会要想维护战后胜利果实,最需要维护的是现行国际秩序赖以存在的底线——也就是国际社会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共识、《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和平等原则,以及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心的多边安全机制、核不扩散机制等,绝不能让世界重返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路走来,对列强欺凌、主权沦丧有着惨痛的历史记忆,自然对主权安全的重要性和国际体系维护主权原则的严肃性有着特别的强调和追求。也就是说,中国具有高度重视国际秩序现实主义特征的本色。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益受益于国际秩序的方方面面。在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进程中,中国势必要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国际贸易机制向何处去。美国在世界上恣意挥舞关税大棒,是要重新构建一个“去中国化”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但其“对等关税”政策伤害的是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反而正在形成“WTO-1”的格局,这个“1”便是美国自己。中国正以扩大开放应对美国的排挤,尽量维护国际贸易体系的完整性,和世界各国一道守住经济全球化这个基本合作平台。

第二,地区冲突四起的局面能否得到控制。从乌克兰危机到巴以冲突,再到印巴冲突以及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背后一以贯之的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问题,需要有大国站出来维护平衡、主持公道、劝和促谈。此外,在地区安全形势剧烈动荡、美国从对盟国保护责任中后退的背景下,“核丛林”、核扩散的“潘多拉魔盒”正在被打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实际拥核的国家出现。面对这样的挑战,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能够像中国一样通过发出五核国相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之类的倡议,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核安全。

第三,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多极世界。“世界走向多极化”日益成为国际共识,连美国官方也已开始这样讲,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年1月接受采访时就称,“单极霸权是冷战终结导致的异常现象,世界终会回到多极格局”。但各方对多极化理解不同——中俄印和全球南方国家支持并推动的是多个力量极和平共存、平等相待、遵循多边主义开展合作的新型国际秩序;欧洲人眼中的多极化是承认霸权式微,支持多边主义,但仍要维持西方主导地位;美国口中的“多极化”强调的则是群雄并起对其霸权构成威胁,实质反映了对美国霸权地位丧失的深深忧虑。

多极化是中国一直在呼唤的,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当然,失序的多极化意味着更多动荡和冲突,就像中世纪时的欧洲那样。中国要善用多极化的思维应对多极化的格局。也就是说,要能调动大国协调来维护多极稳定,同时避免用阵营划线的思维来看待多极化的现实。世界最终走向两极化将是多极化的失败。

今年6月我去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听了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演讲。他们一方面对美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策大拐弯表达了不满,一方面显示出强烈的战略自主意识,同时也强调了对国际秩序变革失去方向的担心,呼吁大国有所担当。我想,在当今世界主要力量当中,最有潜力满足广大中小国家期待的担当型大国是中国。

《世界知识》(2025年 第16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历史   中国   秩序   责任   国际   美国   战后   多极化   主权   世界   大国   赤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