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其躬耕地究竟在何处,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在这场历史争论中,襄阳说存在诸多难以自圆其说之处,以下十大疑点亟待解答。
一、豪华亲戚圈与诸葛亮自述的矛盾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嫁入襄阳豪门,刘表是其姨夫,这本应是他与襄阳关系紧密的有力证据。然而,诸葛亮和刘备首次见面时,竟让刘备取代刘表;208年刘备退守樊城,刘表卒,刘琮屯襄阳,诸葛亮又让刘备取代刘琮,刘备不忍。若这豪华亲戚圈属实,诸葛亮如此建言实在有违常理。难道他对亲戚毫无顾念?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豪华亲戚圈是否如习凿齿所杜撰,真实性大打折扣 。
二、诸葛亮自述的缺失
诸葛亮本人在诸多著作中,从未提及自己在襄阳的过往,也未说自己有个家在邓县号曰隆中。以他对自身经历回顾的细致程度,若真在襄阳有重要生活经历,不应只字不提。这种自述上的空白,使襄阳说失去了关键的当事人依据。
三、陈寿史料的遗漏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收集了大量史料。但在这部权威史书中,既没有记载诸葛亮的豪华亲戚圈,也未提及诸葛亮家在邓县号曰隆中。陈寿所处时代距三国较近,若这些是事实,他不应遗漏。这不得不让人对襄阳说的相关内容产生怀疑。
四、“南阳”的指代问题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从历史资料来看,“南阳”可以指郡治宛城,众多史书都证明宛和南阳可以互指。例如《后汉书》中对同一事件就有“从南阳还”和“从宛还”两种记述方式。即便“南阳”指南阳郡,在诸葛亮躬耕时期直至他写出师表时,南阳与襄阳的行政区划已发生变化。227年写出师表时,南阳和襄阳隔着义阳郡,邓县早属于义阳郡,若躬耕地在邓县,诸葛亮理应写躬耕于义阳或者邓县,而非南阳。这表明襄阳说与诸葛亮自述及历史行政区划情况存在冲突。
五、汉水为界的记载
各种史料记载,包括习凿齿本人在《襄阳耆旧记》中都表明,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为界。但襄阳说所主张的躬耕地隆中在汉水南,却没有史料支撑南阳郡邓县跨江管辖这一区域。既然以汉水为界,隆中又在汉水南,那它又怎会属于南阳郡邓县呢?这是襄阳说无法回避的地理归属矛盾。
六、亮家与躬耕地的模糊界定
习凿齿虽提及亮家号曰隆中,但并没有明确表示亮家就是躬耕地以及三顾茅庐的发生地。这种概念的模糊,使得襄阳以习凿齿记载为依据认定隆中为躬耕地缺乏足够说服力,无法在躬耕地的认定上形成确凿证据链。
七、不同记载中的隆中位置
据盛弘之、《元和郡县志》、《襄阳府志》县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西北二十里,在汉水北,是刘备退守樊城时诸葛亮临时的家,地形地貌和诸葛躬耕的隆中一样,故号曰隆中。然而,这与襄阳所主张的位于汉水南的古隆中位置不符。究竟哪个才是真正与诸葛亮躬耕相关的隆中,襄阳方面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八、王隐《蜀记》中的“隆中”争议
第一个记载隆中的是王隐《蜀记》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祭祀诸葛亮一事。但根据《晋书刘弘传》和《晋惠帝传》,晋永兴中305年八月,刘弘从荆州去宛城驱逐司马释,路过隆山(今唐河湖阳蓼山),“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平定叛乱后前往诸葛亮隐居躬耕的故乡并命李兴写祭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今我来思,觌尔故墟”。这里刘弘所到的地方明确在沔之阳,与襄阳说的汉水南的隆中地理位置差异巨大,襄阳如何解释此“隆中”非彼“隆中”,且证明自身所指为真?
九、古隆中的认定缺失
襄阳无法证明现在的古隆中就是习凿齿所说的号曰隆中,更不可能是刘弘所去的隆中。缺乏关键的历史传承和认定证据,仅凭推测难以让人信服古隆中就是诸葛亮躬耕地,这使得襄阳说在躬耕地的确立上显得根基不稳。
十、伏龙庙与襄阳府志记载的冲突
襄阳无法提供任何史料证明古隆中就是伏龙山的伏龙庙(也叫诸葛庙),且与《襄阳府志》记载的襄阳城西北二十里的隆中在同一位置。不同记载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使得襄阳古隆中作为诸葛亮躬耕地的说法疑点重重。
综上所述,在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问题上,襄阳说存在这十大疑点。这些疑点严重影响了襄阳作为诸葛亮躬耕地说法的可信度,只有对这些疑点进行合理且有力的解答,襄阳说才能在这场历史争论中站稳脚跟,否则其说法始终难以令人信服 。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