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天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我国人民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换来,同时也是国际上对我国在二战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认可。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一战我国也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了,最终理所当然的成了战胜国之一。
可这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却是当年积贫积弱的北洋政府经过三年的外交斗争和国内政治博弈后的结果,可谓艰难曲折之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形势
而那个历经千难万苦换来的战胜国地位在国际丛林法则面前却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一、为什么积贫积弱的北洋政府要主动参加一战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封建帝制,建立起了民主共同政体(中华民国)。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弱小,并没有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依然承认清朝签订的那些出卖国家主权的的不平等条约有效,依然充当着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亥革命的发起地湖北军政府大楼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实就是世界新兴势力对旧有世界秩序发起的挑战,旨在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由于当时的“世界中心”在欧洲,大战的主战场也在欧洲,而且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列强国家都先后卷入了战争。
西方列强都忙于战争了,已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因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促使中国可以重新评估并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快速跻身于国际社会。中国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已敏锐地察觉到:如果中国能够精准巧妙的利用国际形势,就有望让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之民族国家”。
也就在这种思想的的引导之下北洋政府开始了艰辛的参战之路。
二、艰难曲折的参战之路
一战之开战之初,由于战局不明朗,尽管协约国一方的英国曾表态:只要中国作出对德国利益不利的行动(不是直接参战),就可以给予中国一些财政援助,还可以延长“庚子赔款”的期限,甚至可以免除一些。可时北洋政府(袁世凯执政)依然严守中立,不参加战争任何一方。
可是野心勃勃的日本却在一战爆发不久,就加入了协约国对德宣战,并限德国在1914年9月15日以前无条件地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胶州湾交给日本。
德国人意识到他们在东亚的军力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接到日本的通牒后就与中国政府交谈,表示愿意将胶州湾直接归还给中国,也比落在日本手中强。但是在日本强硬的反对下,北洋政府不敢接受德国的提议。
民国总统袁世凯肖像照
北洋政府当然也知道日本的野心,本想和日军开战,可综合评估再三后发现在局部区域内,北洋军队无法战胜日军,为避免国土被日本侵占,只好主动提出:中国愿意出兵五万,协同日本共同对德作战,收复胶州湾。
然而,日本为了达到独占胶东的目的,坚决反对中方提出的方案,同时向中国发出警告,要求中国必须恪守中立,并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北洋政府只好让步。
因此1914年11月7日,日军最终攻下了青岛,北洋政府无奈只能向英国求助。
英国政府表示:日本已经成为协约国的一员,英国不能帮助中国抵制日本。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中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这样中国和日本就都是协约国成员,英国就能从中调停二国的矛盾,并且中国可以不出兵,在精神和物质上提供支持即可。北洋政府勉强同意了英国的计划,可是并没有马上加入协约国集团,而是还在酝酿和观望之中。
民国时期的青岛一角(一)
民国时期的的青岛一角(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协约国集团多次邀请中国参战,来为欧洲的士兵提供重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但是日本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决阻挠中国参战。
因为日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一旦加入协约国参战,战后就会以战胜国的身份坐上谈判桌,就有资格讨还青岛。也就是说只有中国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才能赚得更多在华利益。
迫于双方国力的巨大差距,北洋政府面对嚣张的日本无可奈何。
1917年2月,日本却开始默许甚至鼓动中国参战。日本态度变化不是因为它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日本与协约国秘密达成了妥协——日本以支持中国参战为条件,换取了协约国在战后对其在华权益特别是山东权益的承认,这在后来的巴黎和会上有所体现。
民国总统黎元洪肖像照
然而当最大的外部阻力日本的态度转变后,北洋政府内部高层却因袁世凯的去世而陷入混乱,又因参战问题而分化为对立的两派,即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拒绝参战派,除此之外还有在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主张中立。
也正是在此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护法运动(1917年7月 -1918年5月21日)等重大事件。
究其原因这是事件都是因是否参加一战而间接引发的国内政治军事斗争。
不过最终在1917年7月19日,随着黎元洪的下台,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失败,国会解散,由段祺瑞掌控的国务会议通过对德宣战案。
民国国务总理段祺瑞肖像照
8月6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就任代理大总统,14日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宣布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并声明废除与德、奥两国所订的一切条约。至此,中国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十四万劳工的血泪却换来了屈辱无奈的战胜国地位
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所限,中国的参战方式也变得十分特别,“以工代战”,共计派出14万劳工到欧洲战场进行挖战壕,运送战争物资等非一线战斗工作,他们中也有超过千人不幸在战火中伤亡。后来这些劳工也成为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中坚力量,也为日后中国人去法留学开辟了道路。
正是这十四万战地劳工的辛苦付出,换来了中国一战战胜国的地位,并得以出席1919年的“巴黎和会”。
一战期间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一个大型车间里工作的情景照
会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得以免除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的巨额“庚子赔款”,还全部收回了两国在中国的殖民地(租界)和诸多权益。
然而也是在“巴黎和会”上充分验证了“弱国无外交,强权即是公理”的这一国际丛林法则。
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竟然被协约国集团转交给了日本,而不是按战前承诺归还给中国。这一事件也成了后来“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各国代表签字时的情景照片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