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境内的大成圩,昔日只是浦北一个仅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小圩场。随着岁月流转、历史变迁,它最终发展成为乡镇级行政机关所在地,其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上世纪二十年代,地处旧州、白石水两乡边境的枫木根、六罗水一带农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山乡民众赶圩时,常感慨肩挑跋涉赶圩交易之艰难。往南距离张黄、旧州数十里,北上白石水、武利也需数小时。于是,在大成地方建圩的想法应运而生。
当时,一位经营米粮、生猪、土糖贩运以及炼铁铸锅的本地商人朱玉光,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需求。他三番四次与热衷建圩的土绅名流沟通,获得鼓励支持后,亲自察看地点,并带着选地征询各方意见,反复比较,最终选定在桂树坪建圩。
朱玉光率先来到这片荒地,盖起三间房子。然而,起初无人响应建房。朱玉光深知“单木不成林,独屋不成圩”的道理,便动员其舅父包政廷前来盖房。不久,另一幢瓦房拔地而起。随后,朱玉光又通过舅父说服包传礼前来建屋。就这样,圩场的雏形逐渐显现。
尽管此时仅有三户人家几间瓦房,但他们还是做起了小生意,摆卖米粮、油盐、火水、烟酒等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还拉拢一些逛村的货郎担前来摆卖。但由于来往人少,生意冷淡,交易甚微,小贩们纷纷离去。
面对建圩之梦濒临破灭的困境,朱玉光决心坚持下去。他找到当地绅士吴国保、吴国本,诉说筹建过程的苦衷,并提出开设赌场、请来戏班唱戏的想法,认为这样定能改变冷落局面。吴家兄弟表示愿意借给戏服道具。朱玉光又与赌头谈妥费用交纳问题,联系社会闲散艺人组成戏班。
于是,赌场开了,戏班不分昼夜地长时间演唱,桂树坪顿时热闹起来。实践证明,朱玉光以赌养戏、以戏促闹的办法行之有效,效果显著。那时,白天晚上来人都很多,有看戏的、参赌的、趁闹的、买卖的、吃喝玩乐的,各得其所。随着来往人员增多,一些日来夜去的小商小贩也开始选地盖房,哪怕是盖几根木柱的无墙房子。日复一日,到桂树坪赶圩成了群众的习惯。为与张黄、白石水的圩期错开,定出每月逢一、四、七为圩日,得到周围群众的认可。
据传,成圩时,有人赋上一联“大来大去大成圩,成来成去大成市”,“大成”之名由此而来。
1929年,当地社会贤达联名呈文合浦县政府(当时浦北为合浦管辖),要求将大成圩纳入国家建制。经合浦当局答允,转呈广东省第八区督察专员公署审核批准认可。
大成圩从一片荒地发展成为乡镇级行政机关所在地,是当地民众顺应时代需求、积极作为的结果。朱玉光等人的努力和创新举措,为大成圩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地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