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星巴克向市场抛出了重组方案:在北美和欧洲裁撤门店,同步优化近900名非零售岗位人员。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巨头常规的结构调整,但看到西雅图国会山那家全球首间臻选烘焙工坊也在关闭名单上,我才意识到事情不简单。
这家2014年开业的门店,距离总部不过几分钟车程,曾是星巴克的“品牌样板”,如今被列入裁撤清单,足见其效率优化的决心。
重组动作来得迅速,门店裁撤从宣布当日起生效,北美市场是重点区域,今年6月底,北美还有18743家星巴克门店,到9月底财年收官时,这一数字将降至18300家。
欧洲的英国、奥地利、瑞士也有部分门店面临关闭,具体数量尚未披露。
人员优化同样紧迫,9月26日便完成约900人的岗位调整,这已是星巴克年内第二次类似动作,今年2月它已裁减1100名全球员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变动仅覆盖北美区,中国区暂未受波及,为支撑这场重组,星巴克计划投入10亿美元,其中1.5亿用于人员遣散,8.5亿承担关店成本。
消息公布当日,其股价应声下跌1%,投资者对短期阵痛的担忧显而易见,这样大刀阔斧的调整,并非临时起意。
作为长期跟踪连锁消费行业的观察者,我清楚北美市场对星巴克的分量,但它的表现已持续疲软。
北美地区销售额连续6个季度下滑,今年第三季度(截至6月29日)同店营收仍在走低,说实话,这与消费者心态的转变直接相关。
咖啡早已从“小资符号”回归日常饮品属性,5美元一杯的定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在纽约街头,我不止一次看到顾客对着星巴克价签犹豫,转身走进隔壁Dunkin'——那里的经典美式只卖3美元,还能搭配早餐套餐。
市场竞争的加剧更让星巴克承压,咖啡行业早已告别“开店数量比拼”的阶段,形成了清晰的三层阵营。
星巴克与蓝瓶占据高端市场,靠场景体验维持溢价;Costa、Tims在中端市场平衡品质与价格;瑞幸、库迪则以供应链优势主打性价比。
在欧美市场,本土品牌的挤压尤为明显,Dunkin'凭借早餐场景深耕大众市场,蓝瓶分流高端客群,illy、Lavazza依托本土咖啡文化筑牢根基。
更何况瑞幸已加速出海,2025年二季度海外门店已达89家,仅新加坡就有63家自营店,性价比打法正在改写全球市场认知。
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优势,正在被多重力量稀释,其实星巴克早有调整意图。
2024年9月布莱恩・尼科尔出任CEO后,便推出“重返星巴克”计划,试图通过优化门店布局、缩短等待时间改善体验。
今年7月,他还提到要在纽约试点10座、32座的小型门店模型。
本来想靠这些轻量化调整提升效率,但从实际效果看,温和改良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动真格清理低效资产,但重组之路注定坎坷。
10亿美元的投入会直接影响短期盈利表现,即便摩根士丹利预测长期每年能节省3亿多运营成本,眼前的压力也无法回避。
更值得玩味的是技术领导层的变动,创始人舒尔茨亲聘的首席技术官DebHallLefevre宣布辞职,而这一消息由CFOCathySmith而非CEO对外公布。
很显然,技术团队与管理层在战略优先级上存在分歧,数字化赋能与成本控制的权重之争已然显现。
财务部门主导重组,技术创新节奏可能被迫放缓,这对依赖数字化提升效率的星巴克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中国市场的变数同样值得关注。
虽然此次调整未波及中国区,但星巴克正洽谈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已传开,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等机构进入最终谈判,计划10月底前敲定结果,星巴克或仅保留30%股权。
老实讲,博裕资本在消费领域布局很深,曾投资喜茶等品牌,对本土市场理解透彻。
但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咖啡市场,星巴克选择出售核心业务,大概率是被北美市场的颓势拖累,无奈之下想回笼资金。
可一旦交易达成,它在亚洲市场的话语权恐怕会大幅削弱,星巴克一直以“人文关怀”塑造品牌形象,如今大规模门店裁撤与人员优化,难免伤害员工与顾客的情感认同。
若不能出台实在的安抚措施,比如为被裁员工提供再就业帮扶,或是加强社区互动维系客情,多年积累的品牌好感度可能会流失。
如此看来,星巴克的重组本质上是成熟市场的必然选择,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但这场效率革命能否成功,最终还要看消费者的态度。
毕竟现在的咖啡消费,品牌光环已让位于性价比与体验感。
星巴克这步“断臂求生”的棋,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可能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在存量市场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