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氢往哪逃?NASA新卫星升空,为系外生命搜寻找答案

2025年10月3号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点半,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那边,AtlasV火箭带着卡鲁瑟斯地冕天文台冲上天了。

这事不算特别冷门,但好多人可能没细想,这卫星不是瞎发的,是要跟另外俩“队友”搭伙,一起奔着地日之间的L1拉格朗日点去。

那俩队友也不是路人甲,一个是NASA的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另一个是NOAA的太空天气监测器,仨家伙凑一起,要干的是观测地球外逸层和氢元素逃逸的活儿。

其实,我之前以为航天探测器都是单打独斗,后来发现不对,现在NASA特喜欢搞“组队模式”。

就像之前SOHO卫星和ACE探测器一起盯太阳似的,这次仨探测器一起走,数据能互相补。

比如太空天气监测器先预警太阳粒子活动,卡鲁瑟斯天文台再拍地冕变化,这样拿到的信息才全,总比一个探测器“孤军奋战”强。

而且肯尼迪航天中心本身就是个“老发射场”,近几年每年都要送十几次探测器上天,AtlasV火箭更是靠谱,之前给SolarOrbiter任务当“摆渡车”就没出过错,这次用它,心里踏实。

奔L1点的“观测小分队”,这位置选得有多讲究?

不过光发射还不算完,这天文台的目的地L1拉格朗日点,才是真正的“关键工位”。

L1点离地球差不多150万公里,是地日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放这儿不用老调位置,省不少燃料。

其实,我之前查资料的时候还纳闷,为啥非得跑这么远?近地轨道不行吗?后来发现还真不行,近地轨道有大气干扰,紫外光会被散射,地冕根本拍不清楚。

而L1点没这问题,能24小时盯着地球外逸层,连地球自转带来的观测间隙都没有。

之前DSCOVR卫星就长期待在L1点,专门拍地球反射光和太阳风,这次卡鲁瑟斯天文台去了,等于多了个“大气观测员”。

而且这位置还有个好处,能跟另外俩队友实时传数据。

比如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测太阳粒子速度,卡鲁瑟斯天文台拍这些粒子怎么跟地冕互动,俩数据一对,就能搞明白太阳活动会不会影响氢元素逃逸。

如此看来,L1点不光是个“稳定工位”,还是个“数据交换站”,选这儿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至于任务节奏,天文台到了L1点还不能马上干活,得先调试一阵子,预计明年3月才开始采数据,暂定干两年。

本来想觉得两年挺短的,后来发现NASA的探测器常“超期服役”,就说SOHO卫星,原计划干两年,结果现在都快30年了还在工作。

搞不好卡鲁瑟斯天文台要是数据好,也能多干几年。

毕竟氢元素逃逸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多观测一阵子,才能摸清它跟太阳活动的关系,比如太阳黑子多的时候,氢是不是跑更快?这些都得靠长期数据说话。

说完了这天文台去哪儿、怎么干,咱再聊聊它的“眼睛”,也就是观测技术。

这可比五十年前进步太多了,从阿波罗时期的“模糊照片”到现在的“高清影像”,简直是从黑白电视换成4K屏。

从“模糊快照”到“高清直播”,地冕观测的五十年跨越

最早拍着地冕的,是1972年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

他们在月球笛卡尔高地用一台原始紫外相机,拍了几张地冕的照片。

那时候的照片看着挺惊艳,但分辨率不行,跟手机拍糊了似的,好多细节都漏了。

而且相机拍一张要半分钟以上,根本没法实时追踪地冕变化。

当时发明这相机的卡鲁瑟斯博士就想,要是能有个专门的探测器,把地冕完整拍下来就好了,现在,他的想法终于实现了。

卡鲁瑟斯天文台带了俩“眼睛”,广角成像仪和近场成像仪。

广角的能拍整个外逸层的全景,近场的专门瞅微观互动,比如太阳粒子怎么撞氢原子。

其实,我之前还没见过这么“分工明确”的观测设备,广角的视场角度有120度,分辨率4096×4096,每秒能拍两帧;近场的还带紫外光谱仪,能测氢原子的波长,连氢原子跑多快都能算出来。

这要是搁五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阿波罗时期的紫外相机分辨率才1024×1024,还得冷却到零下200度才能工作,寿命就几个月;现在这台不用这么低温,零下50度就行,抗辐射还强,能用好几年。

本来想觉得技术进步就是“拍得更清楚”,后来发现不止。

以前科学家只能猜氢元素怎么逃,现在有了这俩“眼睛”,能直接看见,广角仪看氢逃逸的整体趋势,近场仪看局部怎么逃。

比如太阳粒子一撞,氢原子是不是就加速跑了?俩数据一对,就能把氢逃逸的机制摸透。

这可不是小事,氢是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地球的氢怎么跑,就能琢磨别的星球能不能留住水。

比如系外行星里那些在宜居带的,它们的氢会不会也这么跑?要是跑太快,水就没了,再宜居也白搭。

说到系外行星,这任务最实在的用处就在这儿。

现在TESS卫星已经找了五千多颗系外行星,其中五十来颗在宜居带,但科学家不知道这些行星能不能留住水。

卡鲁瑟斯天文台的数据,正好能补这个窟窿。

比如它要是发现,太阳活动强的时候,地球氢逃逸更快,那就能推到系外行星上,要是某颗系外行星的恒星活动频繁,它的氢可能也跑很快,留不住水,那就基本可以排除宜居可能。

如此一来,就能缩小“第二地球”的搜索范围,不用瞎琢磨了。

而且这数据还有别的用,以后NASA要搞载人火星任务,火星的氢逃逸就很严重,大气稀薄。

卡鲁瑟斯天文台研究地球氢逃逸的机制,说不定能帮着设计火星的大气防护技术,比如怎么减少太阳粒子对火星大气的影响。

这么看,这任务不光是“看地球大气”,还连着“找外星生命”和“探火星”,真是一举多得。

总的来说,卡鲁瑟斯地冕天文台的发射,不光是圆了卡鲁瑟斯博士的梦,更是给地球大气研究和系外行星探索搭了座桥。

它的“稳定工位”L1点、“高清眼睛”双模成像仪,还有“长期观测”计划,都是为了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地球的氢怎么跑的?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帮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宇宙里还有没有像地球这样能留住水、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明年3月开始采数据的时候,我还挺期待的。

说不定到时候能看到地冕的高清动态,能摸清氢逃逸的规律。

搞不好这些发现还能改写我们对“宜居”的理解,以前觉得有液态水就行,以后可能还得看“能不能留住水”。

毫无疑问,这台天文台不光是个“观测设备”,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帮手”,至于它能带来多少新发现,咱们就等着瞧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地球   答案   卫星   天文台   探测器   火星   数据   外行   粒子   氢原子   大气   阿波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