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本该是世间最亲密的羁绊,然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却如同仇人一样,见面就吵架,家里天天鸡飞狗跳,父母对此很伤心“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却养了个仇人”。可他们却没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一些行为将深爱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痛恨自己的仇人。
朋友就成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从小到大只要考不到第一名就被父母打一顿。他们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只要她敢顶嘴,马上大耳光就扇过来。朋友说,虽然她一直是年级第一,但是她在学校从来不敢抬头,因为自己身上总是有伤,夏天只能穿长裤长袖,同学们背地都叫她“死读书的怪人”。高考时,她放弃了985,选了一个离家最远的学校,工作后几年都不愿意回一次家。她和我说“家,是她最痛苦的回忆”。
托马斯·戈登博士将孩子疏远父母的现象称之为:孩子们会开除他们的父母。而以下这4种家庭中长大孩子,最容易开除父母。
脱口秀演员Echo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的二姐在14岁时,因无法忍受重男轻女的父母,毅然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人在外漂泊。
湖南卫视《少年说》中,一位小女孩控诉父亲偏心,希望父亲能相信自己一次。面对女儿的哭诉,爸爸却云淡风轻地说“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被过于宠爱和被人忽视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误导的,他们经常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两岁左右,孩子就能开始对外界有明显的感知,当他每天看到父母将爱放在别人身上,就会有所比较,偏心就像一颗毒瘤,会侵蚀孩子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内心充满委屈和怨恨。
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孩子是优秀还是平凡,都应该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尊重。公平是家庭和谐的基石,偏心是亲子关系的裂痕。
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严格控制,在出国读研后,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从此,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25岁朱某已为人父,老妈却仍然喜欢管着他,终于有一天,因为妈妈催他早睡觉,朱某和妈妈大吵了一架,崩溃下的朱某选择报警,并激动地大喊“我把我杀了”。
作为父母,不希望孩子走弯路,所以总喜欢帮孩子着想,为孩子规划,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到交什么朋友、选择什么职业,都要一一干涉,完全不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只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想要逃离父母,远离家庭,甚至是走上歧途。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尝试。父母也要学会将孩子从自己的生命中剥离出去,尊重孩子的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鼓励孩子追逐梦想,成为自己。
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自由飞翔,即使会摔倒、会犯错,那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经验。
在《亲爱的小课桌》中,徐敬凯是一个非常敏感自卑的小男孩,每次被表扬,他的第一反应都是否定自己,因为妈妈觉得自己不够好。徐敬凯的妈妈表示“我最喜欢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
《青少年蓝皮书》做过一次关于“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几句话”的调查。27.5万个调查对象中,一半的孩子都选择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总觉得比较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恰恰相反,比较只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先出现自我厌恶,最后发展到厌恶父母。
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节奏,不能因为别的花开得早、开得艳,就否定自己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这才是孩子持续向前的动力。
小敏妈妈抱怨孩子现在长大了,对自己总是藏着掖着,什么事情都不让自己知道。而小敏之所以不愿意告诉妈妈,就是因为妈妈太喜欢拿着自己的隐私到处讲。
小敏说,小时候自己和妈妈讲同学和朋友的事,转身就会被妈妈告诉别的家长,后来朋友对自己意见特别大,什么事情都不让自己知道了。而且妈妈还特别喜欢和别人讲小敏的隐私,小时候尿床,长大后喜欢的明星,有一次妈妈竟然偷看了自己的日记,将自己暗恋别人的事情当笑话说了出去。小敏得知后,又羞又恼,她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妈妈狠狠地践踏了。从那以后,她对妈妈充满了怨恨,原本亲密的母女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尊感是在孩子的成长中逐步建立的,如果长期被隐私侵犯,压抑的愤怒和委屈会转入潜意识里,容易造成叛逆和自卑。
当父母后,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保护孩子的隐私。不和别人讨论孩子,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将孩子的隐私当趣事,到处说给别人听,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更要学会尊重他,不偷看孩子的手机和日记,不乱翻孩子的东西,进屋要敲门......
尊重孩子的隐私,还给孩子隐私权,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
白岩松说:“为人父母要小心你的思想,语言,行动,因为这些会变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他的命运。”
父母爱孩子,这无可厚非。然而当这种爱过了界,失了衡,就很容易将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疏远糟糕,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甚至成为仇人。
平等的爱、足够的自由、真诚的鼓励和尊重,才能让家庭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而不是怨恨的源头。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