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他演了济公后,“怪异”之事接连发生,至今都无法合理解释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那句熟悉的“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一响,人们脑中自然浮现出那个疯癫却慈悲的“济公”。

可鲜有人知,自从游本昌演了这个角色之后,他的身上竟接连发生了一些至今都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怪事”一切仿佛冥冥中早有安排。

一个孩子如何从“活不过十三”的命数中逆转重生?如果说“济公”成就了他的一生,那到底是信仰的奇迹,还是命运的伏笔?

1933年,江苏泰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婴,这个孩子就是游本昌。

游本昌从小体弱多病,咳嗽、发烧、腹泻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连走几步路都会气喘吁吁,为了让他多活几年,父母带他四处求医问药,偏方西药都试过,但效果不大。

在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年代,家人不得不求助于一位本地知名的算命先生,那位老者看过孩子的八字后只说了一句话:“这孩子,怕是活不过十三。”

一句话把家里的希望压到了谷底,这位算命给游本昌的父母提出来了一个建议,若能让孩子与佛结缘,入庙修行,也许能避过这场劫难,听到这话,家中长辈当即做了决定,将年仅六岁的游本昌送入上海的法藏寺。

在法藏寺,每天晨钟暮鼓,吃斋念经,规矩极多,但奇怪的是,自从进庙起,游本昌的身体竟真的逐渐好转,他不再频繁生病,脸色红润了些,气息也比以前强了不少,

寺庙生活持续了将近九年,直到15岁才离庙回家,离开寺庙之后,游本昌回归世俗生活,并开始接触文艺活动。

那时,他特别喜欢去茶馆听评书、看传统戏曲,还爱跑到电影院看黑白片,他对戏剧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萌生了从事表演的想法。

1951年,游本昌顺利进入南京文工团,一年后被推荐到上海戏剧学院系统学习表演。

上戏的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舞台和训练上,他不是最善言辞的学生,但却是最能吃苦的那个,

1956年毕业时,他被分配到了中央实验话剧院,那是国内最具水准的舞台之一,很多人梦想都想在那里演出。

但是刚入行的游本昌却连配角都难拿到,别人的角色都早早确定,他常常要等到别人挑剩的,甚至演个没有名字的群众演员,但他并不气馁,

在一次话剧《大雷雨》的演出中,他只演了一个农奴,台词不超过三句,但他为了这个角色查阅了19本相关书籍,反复揣摩角色背景。

他相信就算只有10秒钟,也能被观众记住,结果那场演出,他的“龙套”表现甚至胜过了某些主角,被同行称为“能让配角发光的演员”。

他在话剧院一待就是几十年,饰演了79个小角色,每一个都全力以赴,有人说他沉不住气,也有人劝他另谋出路,但他没有放弃,他始终相信:演员这条路,迟早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哑剧,他被那种无需语言却能打动人的表演方式深深吸引,决定筹备一场中国式的哑剧专场晚会。

他自编自导自演,筹钱排练,甚至卖掉家里一些物品凑经费,原本只打算演三场,结果场场爆满,加演到11场还一票难求。

这场哑剧表演最终引来了央视春晚导演的关注,1984年,他凭借作品《淋浴》登上了春晚舞台,才真正被全国观众看见,那年,他51岁。

一年后,他终于等来了命运转折的机会,出演了电视剧《济公》,那时候他已经演了近80个小角色,早已学会了如何从“无名”里找到光。

只是,他并未料到,这部戏不仅会把他推上巅峰,也会带来连串诡异到无法解释的经历。

1985年,《济公》正式开拍,对于游本昌来说,这是等待了整整三十年的一次爆发,他并不满足于照本宣科地模仿历史传说中的济公,而是下了大量功夫做准备。

为了塑造出“疯癫中带慈悲,贫贱里见高贵”的济公,他翻阅了古籍、民间故事,还结合自己小时候在庙里的生活经历,设法把角色演得既像疯子,又有点“佛气”。

角色形象刚一出现在镜头中,剧组就感觉到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怪”,拍摄期间,最常被提起的一件事,就是天公“配合得太巧了”。

那年夏天,剧组在郊区拍摄一场雨戏,预算有限,没法请人工降雨,大家只能干等自然天象。

但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都是艳阳高照,导演有些焦头烂额,演员和群演更是顶着大太阳反复演练镜头。

那天下午,游本昌收工后听说大家等雨等到情绪低落,他没说什么,直接换了身衣服,一个人悄悄去了附近的寺庙。

他什么也没要求剧组准备,只是穿着戏服去点了香,按照拍戏时的状态,恭敬地向佛像合了个掌。

结果第二天凌晨,整个剧组就被雷声惊醒,天空中乌云密布,不到上午十点,瓢泼大雨说下就下。

而且神奇的是,等雨戏拍完,雨也几乎正好停了,那种感觉,就好像天气是在配合剧本节奏进行演出。

剧组的人一开始也只是觉得“赶巧了”,可类似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另一场戏是需要大风制造紧张气氛,拍摄前一周导演就开始为“风”发愁,鼓风机不够力,气氛总差点意思。

可天气预报显示未来都是低风天,拍摄当天上午还是烈日当空,大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打补丁、后期修。

但下午2点,游本昌刚上场没多久,忽然天色突变,一股狂风夹杂着尘土刮了起来,导演还没喊“开拍”,摄影机已经开录,因为那一刻气氛太对了,像是老天爷也在帮他们抓住那种“济公现身”的感觉。

还有一次,拍摄一个“济公训人的场景”,游本昌刚一开口,一个黄色蝴蝶就落在他的扇子上停了一会儿,场记本能地以为是外来干扰,想喊停,却被导演制止。

很多剧组成员私下议论:这些事太密集,太巧合,几乎不合常理,有人开玩笑说是“佛祖显灵”,也有人半信半疑。

济公的火爆,他一夜成名,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剧播出之后,全国的孩子模仿他的台词,商铺贴上了他的海报,连大街小巷的泥娃娃都在仿制“伸腿瞪眼丸”。

但他的下一部剧观众不买账,因为大家只想看“济公”,无论他穿什么戏服、说什么台词,观众脑子里跳出来的,始终是那身破袈裟。

他尝试转型,自己写剧本、投资拍戏、甚至把房子拿去抵押换资金,只为摆脱“济公”的影子。

他拍了《弘一法师》,也出演了别的角色,但收视平平,没有出圈,评论里最多的留言仍然是:“你演得不错,可我更喜欢你演济公。”

就这样,他的职业生涯像被一个角色“封印”住,明明实力在,努力也有,却总是被观众定格在过去。

2023年,他在王家卫监制的电视剧《繁花》中出演“爷叔”一角。

这个角色并非主角,但气场十足,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老派上海人的分寸与风度,他的出场不多,却总能让人记住。

尤其是他那句语气平稳却意味深长的劝诫,“你要争气,不要生气”,一度成为热议台词,在社交平台引发大规模共鸣。

这次出演彻底改变了许多观众对他的刻板印象,他不仅仅是“济公”,他是一个真正懂表演、会用气质讲故事的好演员。

无数年轻观众在弹幕和评论区写道,“爷叔稳住了全场”。

这一次,他不再是被角色困住的“标签”,而是凭实力站回了聚光灯下,

不仅如此,在短视频平台上,他以“济公爷爷”的形象走红,粉丝数量突破千万,他的视频不靠翻跟头或博眼球,而是讲解佛理、分享表演经历、鼓励年轻人。

他站在镜头前,说话慢条斯理,却总能打到人心上,他的每一条留言区都充满尊重与感激,这是流量难以买来的情感,同年,他在电视剧品质盛典上获得“品质巨匠”奖。

他并没有被掌声冲昏头脑,反而淡淡地表示,奖杯对他来说,是一种“包袱”,因为它意味着要更加谨慎,要继续做得更好。

他说,演戏不能靠热度和噱头,而是要靠敬畏与积累,他始终坚持,观众可以笑他、忘他,但他不能对不起自己面对舞台的那颗心。

在采访中,有人问他:“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不退休?”他答得很干脆:“我还没演够。”

几十年来,他从不急功近利,也从未轻言放弃,即使当年被角色困住,他也没有放弃作为“演员”的价值;即使年过九旬,他依旧想着该演什么、怎么演。

如今,在银幕、网络、剧院三个领域,他都再次站上了舞台中心,这份跨越时代的存在感,不是靠资本捧出来的,而是靠几十年对舞台的敬畏、一生对信仰的坚守打下的根基。

游本昌的晚年,并没有停在《济公》的余热中,而是继续用新作品回应时代,他没有抱怨年轻观众不认识他,也不因角色定型而怨天尤人。

他只用一生告诉后来人:当“戏大于天”这四个字刻进骨子里时,就没有过气演员,只有等待重新被看见的时刻。

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什么是“生命不息,热爱不止”。

愿每个怀梦前行的人,都能像他一样:哪怕沉寂多年,依旧是那个被命运选中的大主角。

参考信源:

《鲁豫有约》——济公与我 游本昌——发布于2010年4月19日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01日《游本昌: 一部戏,一段缘,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历史   济公   怪异   发生   角色   观众   剧组   演员   舞台   哑剧   导演   孩子   台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