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明密码,小蝌蚪找妈妈,华夏民族不懈的寻根之旅在石邑城

内容提要: 河出昆仑,洨河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母亲河,伏羲在这里观苍穹,一画开天人文始祖。封龙山是黄帝的名号飞龙在天,桥门傍团山是黄帝陵封丰隆之葬,井陉山古驿道尧,舜从这里跨太行建立夏朝。华夏第一王都“砥石”石邑城,是殷人古都,契,昭父子从这里南迁建立殷商。周穆王登昆仑来姥姥家寻根拜祖。万聚山俗称万岁山是天地之中,四面八方万山相聚,山项砥石为天柱高耸通天,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昆仑。

关键词 昆仑;昆仑墟;昆仑丘;石邑城;

一,寻根问祖,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哪里

昆仑是神话中的万山之祖,早就刻在了华夏文明基因里。昆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见证,亦是中华民族认同标志。

昆仑,昆字本义为"众人在烈日下",仑字代表次序,那么昆仑本义或许就是管理众人,即在上古时期帝王管理众人,由此引申为帝王之都。

昆仑是混沌、是穹隆、是生殖崇拜,就是天地最初时的样子,昆仑就是混沌在时间和方位上的一种延伸,就是浑沌之神,即黄帝的化身。昆仑既是天地的中心,又是连接天地的天柱。是华夏第一神圣之山,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故乡,号称万山之祖万聚山。

昆仑山到底在哪里?中国古文献,认为是黄帝最初的活动地带,许多神话传说都和昆仑山联系在一起。那应该也和民族远古口口相传的记忆有关,天灾人祸及社会动乱,而民族的迁徙也会带动地名的迁徙。

不过这个昆仑山的地名后来并没有迁徙流传下来,而是昆仑文明断层了,特别是《山海经》(河出昆仑)。巜穆天子传》(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被人误读曲解了。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帝之下都位于昆仑山,上有黄帝之墟,西王母在昆仑墟北,帝尧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等都在昆仑山上,可以说中国上古所有帝王基本都与昆仑山有关。

然而,这座神话第一山究竟位于哪里?答案是肯定的,《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详载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时,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而周穆王西游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记载,尤为重要的是,在《穆天子传》中记述的地理概况,以及天文历法、邦国部族、名物制度等,更加真实可信,是研究上古时期文化、历史、山川,地理,地貌名号,人物风情最珍贵的文献资料。

周穆王登昆仑,拜访昆仑之墟的行程记载,有助于后人反推昆仑、昆仑丘、昆仑墟的所在地,就是石邑城及四周山脉地里,地貌,名称和陪同他的当地主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最是有力的佐证。

二,周穆王是赵地外甥,到姥姥家是寻根问祖

周穆王从宗周到赵地是北征,《穆天子传》所记载的地名,人名和时间的连续性,给我们提供了寻找当年周穆王行踪最好的答案。太行,皋部落,倗国,盘石,虖沱,猎台,赞皇山石刻。从辛丑日到癸丑日十三天内,有他舅舅河伯冯夷,邢猴,井利,霸伯等当地主人陪同到宁晋(阳圩),游尧山,瞻尧台。到平山,弇山,温山(温塘),王母,深泽,苦径(无极晋州),灵寿,桑中,房山,径山,鸽髭岭等一带巡幸。

《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穆王西征是寻根问祖,周人的祖先来自殷都石邑城这一带,《诗经》中曾记载过周人先祖古公因为夏德衰,从西戎迁徙到豳地,这里的西戎就是昆仑之丘附近,也是夏朝的统治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周朝才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因为夏与商是东西方两个对立的王朝,夏朝因为内乱,周人避祸迁到豳地,复耕种,养善民,周朝开始兴盛于此。但是这里有很多戎狄部族,周人在此不得安宁,古公憻父又带领周人迁徙到周原,在此定居,他们在文明程度上落后于商朝,为此一直臣服与商,但逐渐强大后他们联络东夷,又从西方学会了使用战车,最后灭掉了强大的商朝,这说明周人东迁后一直还在和石邑城昆仑墟保持着联系,在传到周穆王时期已经快历经百年,周人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来自昆仑墟这一带。

西周古国------房国,周穆王外婆家,燕,赵、中山的主战场。《穆天子传·卷五》:周穆王在东巡途中驻跸于房子,《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大夫内史过说道:"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而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

证明房国与周姬有联姻,周穆王是房后所出,西巡时曾在房国暂留,这也充分说明周姬与房国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周昭王在房子娶了妃子,有失德的地方,丹朱以自己的身体接待妃子,生下了穆王。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高邑,战国时赵房子邑之地。"这里说,周昭王在丹朱封地房邑娶房后,生的穆王。

周穆王来到房这一带以后,深情感叹说,我就在这里出生啊,这是虞舜管理过的好地方啊,这里分为十部分。东边叫兔台,西边叫栎丘,南边部分叫富丘,北边部分叫相其。

王母山位于平山县王坡乡境内,古称房山、铁山、俗称王母观山。是王母娘娘的主道场、王母文化的发祥地。汉武帝曾在山上敕建皇家祠堂,赐山名“王母山”,并敕封王母山为“天下第一灵山”“天下王母祖庭”,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

周穆王西征,回到周人的发祥地平山见西王母。周穆王西征路上对待其他邦国都是用"赐"这个字,只有见到西王母后用"献",而且白圭玄壁都是周王室进献天神之物,这说明西王母正是周人故国的主人,她们是姑表亲情,是寻根问祖。西王母也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嘱咐周穆王,您记着自己的人民,这正是上天的希望。

平山县天台山,是王母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是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王母名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三,周穆王到石邑城巡幸,命邢候开采玉石,河伯献河图雒书及夏朝府策的详细考证

根据穆天子传记载,我们清楚的知道周穆王在石邑城及周边的行程轨迹。

丁巳日,有伯夭(氐国首领河伯冯夷)陪同,来到石邑城,伯夭说这里是殷人的古城,天子三日舍于石邑城东凤凰山。

吉日戊午,天子大服冕祎,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曾祝佐之,官人陈牲全五□具,天子授河宗璧,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再拜稽首。祝沉牛马豕羊。河宗□命于皇天子。河伯号之帝曰:“穆满,女当永致用●事!”南向再拜。河宗又号之帝曰:“穆满!示女舂山之?,诏女昆仑□舍四,平泉七十,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赐语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

戊午日,在石邑城西井陉山边河出昆仑源头大海眼,河伯主持了穆天子祭祀活动,并赠舂宝。参与穆王北征的霸伯曾经铸方簋纪念此行,其铭文曰:“唯正月,王祭登于氐,大奏。王赐霸伯贝十朋,霸伯用作宝釴,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己未日,天子大朝于黄之山。乃披图视典,用观天子之?器,曰:“天子之?、玉果、璇珠、烛银、黄金之膏。”天子之?万金,□?百金,士之?五十金,鹿人之?十金。天子之弓射人,步剑牛马,犀□器千金。天子之马走千里,胜人猛兽。天子之狗走百里,执虎豹。柏夭曰:“征鸟使翼。”曰:□乌鸢、鹳鸡飞八百里。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邛邛、距虚走百里,麋□二十里。曰:“柏夭皆致河典。”乃乘渠黄之乘,为天子先,以极西土。

己未日,河伯陪同穆天子在石邑城北黄山岥开大会,河伯献上河神全部书画典籍。

游玩石邑城东南凤凰山,观察城内七十处泉眼。晚上让天子住宿在自己的宫殿。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官室于其上。见《新语》〕,而封丰隆之葬,〔隆上字疑作丰,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亦犹黄帝桥山有墓。封,谓增高其上土也,以标显之耳〕,以诏后世〔诏谓语之〕。而丰隆之葬(石邑城南桥门傍黄帝陵填土增高)。

癸亥日,黄帝之宫《星文图》曰: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周穆王到石邑城东南轩辕黄帝庙禋祀,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祀,昆仑之宫。癸先燔柴升烟,再加牲体或玉帛于柴上焚烧。《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大型祭祖仪式。”

癸巳日,到达群玉之山,这里是容□氏守护的地方,叫做群玉田山。

□知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

□知道阿平之地没有险阻,四方通达而合乎规制,这就是先王所说的策府。

寡草木而无鸟兽,爰有□木,西膜之所谓□。

这里草木稀少且没有鸟兽,只有一种□木,是西膜人所说的□。

天子于是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

天子于是取了三车玉,连同玉制的器具和服饰用品,这时候车上装载的玉共有一万块。

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

天子在群玉之山休息了四天,于是命令邢侯留下等待雕琢玉石的工匠。

登上群玉山,命令邢侯开采玉石,却不接受邢侯的祭祀用的牲畜,这说明先王体恤百姓的法令,并非没有施行。

从丁巳日到癸亥日连续七天都在石邑城,升昆仑,观黄帝宫,封丰隆之葬,接受河图雒书及夏朝府策。

石邑城西北玉山出产丹砂,朱砂被称为"万石之首",源于道教典籍记载其"赶太阳之气"的核心地位,以及纯阳属性、宗教应用价值和传统医学的药用功效。

从癸巳日到丙申日命令邢侯开采玉石周穆王在这里待四天。

获鹿县志卷:玉山在县南三十里任村乡其石如玉,金珠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岭底村之西其石青色温润如玉可磨为屏风为砚为杯为圆书器物又名兰蕊石。

直隶获鹿县,所谓“捣沙”,就是玉工用石杵在石臼里把解玉沙捣碎,而“研浆”就是把黄沙磨料在水里做沉淀,提取石浆,用来做抛光粉。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是由此而来。

四,昆仑文明密码,关于华夏民族源头在石邑城论断的历史依据

明代尚书石珤封龙山赋:这里是陶唐氏故都。

四库全书恒山郡记载:“河北本殷人旧都也“。

石家庄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决策文化咨询研究会特邀专家赵明信撰著的《石家庄30万年——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庄子·外篇·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而遗其玄珠。"《庄子·外篇·至乐》:"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这是《穆天子传》言昆仑之丘有黄帝之宫的又一可信度极高的先秦文献的直接证据。而且所述行程与《穆天子传》所言从"赤水之阳"北上"昆仑之丘"亦合。这里的赤水,黑水,称昆仑为日月,日为阳在石邑城南方环流为赤水。月为阴,在石邑城北环流为黑水。

石邑城西北老地图标注玉山,当地人称库山寨,夏朝刑法的隐秘保存 “金刑”与“玉刑”。据《穆天子传》载,赤乌氏先祖为周太王亶父的近臣,被封于舂山时携带了“玉石之刑”。这些刑法被学者推测为舜帝时代的“五刑”,经夏朝完善后由周王室分支秘密保存。 周穆王后来制定的《吕刑》与五刑体系高度吻合,证明其巡幸可能寻回了失传的夏朝法典,强化了周朝对夏制继承的宣称。

在群玉之山,周穆王从河伯手中获得“府策”,即远古帝王的藏书。河伯作为上古部落(传说为黄帝臣子),其藏书被郭璞注解为“藏之名山”的夏朝文献。周穆王通过巡幸寻回河图、刑法、府策等夏朝核心文物,旨在证明周制直接承袭夏禹黄帝体系。

石邑城内万聚山,在凡人眼里是一座三步两步就能登上的低山包,小山头。可是在周穆王眼里看到的是高大神圣的巍巍昆仑。

万聚山是华夏通往天庭的圣山,是天下之中,万山拥抱。正东是青龙山,傍边是凤凰山,北边是黄山岥,西北是玉山,正西是井陉山古驿道,山脚是氐河的源头深沁大海眼,井陉山后是五峰山称舂山,在华北平原上因最早看到日出最早观到日落,在周穆王眼里是天下最高的山,正南是封龙山,黄帝的名号丰隆,还有王驾岭,天上岥,幸山(穆天子巡幸的山)等附近山川名称。

昆仑:万聚山俗称万岁山,山顶屹立高耸通天砥柱石。

昆仑丘:封龙山桥门傍团山,黄帝封丰隆之葬。

昆仑墟:石邑城是契,昭明父子开疆扩土建殷商古都。

黄帝宫:《星文图》曰: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

从获鹿县志记载我们清楚知道,石邑城内有万聚山俗称万岁山。万聚山就是万祖山,华夏的祖山,中华大地有几座万岁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邑城万聚山俗称万岁山是天地之中,四面八方万山相聚。

石邑城万聚山俗称万岁山,古人在此建明堂、筑宫殿、修神坛,祭拜天地,祈祷上苍行云布雨,风调雨顺。在这里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

万聚山上,山顶高耸三丈多高砥石为天柱,巍巍昆仑屹立苍穹,高耸通天,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昆仑。它就是华夏在中国神话体系中,是地位最崇高,影响最深远的神山。它被尊为“万山之祖”、“帝之下都”、“西王母之庭”、“修仙之源”,也是禹贡里古(恒水)洨河夹右碣石入于海的砥柱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河出昆仑。

五,河出昆仑,洨河是华夏文明最早母亲河的历史依据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河伯名叫冯夷,又叫冰夷,就是黄河的水神。他是华阴地方潼乡人。传说八月庚辰日那天,他渡河,结果一不小心,落水溺死了。天帝就任命他为河伯。

河伯,在上古的神话中是一位声势显赫、地位尊崇的大神。他不仅是从远古时代直至今日华夏最为重要的水系,黄河的水神,而且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被人们祭祀崇拜的文字记录。

河伯:河神,亦作“冰夷”、“冯夷”、“无夷”。自殷商而降,至于周末,为人所奉祀, 位望隆崇。冯夷海神名。竹书帝芬十六年,雒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上甲微也。以河伯之师伐有,杀其君绵臣。是河伯者,国居河上而命之为伯,如文王之为西伯,而冯夷者,其名尔。

而且早在殷商时期氐河流域内人们就开始崇拜祭祀河伯冯夷。穆天子传清楚的告诉我们,洨河是河伯冯夷的老家,是氐水流域氐国的首领,历史记载证明,洨河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母亲河。

洨河,一座赵州桥飞跨名扬天下。洨河是九河汇入大陆泽的契河,帝王之河,是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古氐水。

洨,三水交汇而冠名。“洨”字只用于此,其珍其古,只余自豪,定是出自皇王赏赐,世人用字避之。

山海经说昆仑山,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无达所指应即《左传·僖公四年》所说齐国北境的无棣。《禹贡》“碣石山”地望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黄盛璋较早提出《禹贡》有两个“碣石”,一是“太行、恒山,至于碣石”,这里“碣石”指常山石邑城,属太行山支脉;二是“夹右碣石,入于海”。

《河北通史(先秦卷)》“宁晋县有尧台乡一名,相传远古时尧在此发现虞舜,虞舜继位后在此建筑尧王庙,故名尧台。”

远古时期,宁晋始称杨地,又称杨纡。《水经注》载:“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尚书·尧典》载:尧时,杨地属冀州之域。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杨地属并州。《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冀州“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扬纡就是广阿泽,又名大陆泽,今河北宁晋泊是古代广阿泽的遗迹。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以砥石地望和泜水为由,称:“砥柱在河北砥水流域”。他写道:“成汤……的先十四代祖契与禹同时,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为根据地,契子昭明迁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继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

瘿陶故城,《清一统志》云:“在今宁晋县西南二十五里” , 则砥石所在, 亦可指即今之河北省宁晋县西南境。昭明, 契子也。昭明居砥石, 帝喾居泜水, 皆在河北。

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生在氐水,是土生土长的石邑人,母亲是王母。降居氐水繁衍姬姓,在这里建立氐国。

氐水、砥石、軧国、太行山东部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北方卫河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及绵泜河部分流域。从氐、砥、軝、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的大致版图。

砥、軝、氐,一地三名,其实为一。三个字,声旁为氏(或氐),在山从石从城为石城,在国从车从姓为軧国,在河从水从疆域为泜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此时,王室日衰,诸侯纷争,进入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后灭掉了軧国。

氐国是河宗之国,王母后裔,氐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文明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有重要贡献。

氐国灭亡,氐族,氐人,包括河伯冯夷,因为战乱,背井离乡,流落华夏各地。

河宗冯夷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西跨太行,逃到峡西境内。“”河伯:河神,亦作“冰夷”、“冯夷”、“无夷”。自殷商而降,至于周末,为人所奉祀, 位望隆崇。”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河伯冯夷本是氐国的首领洨河的主人,殷商降至于周朝未期就成了黄河的宗神了,让人们敬仰。

追根朔源,氐国的得名与地处泜水流域有关。《说文解字》:"泜水在常山。"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古称“砥石“西边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是氐水的源头大海眼,参与陪同周穆王巡幸霸伯铭文佐证:穆王祭登于氐,大奏。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知道河伯冯夷是华夏民族江河湖海的水神,这一带属氐国,河伯冯夷是洨河的主人,又是周穆王的舅舅,从宁晋杨圩观尧台登尧山,到石邑城的全程陪同。新乐这一带有雒国,雒水雒伯是这里的主人。“雒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绵臣杀王亥,王亥儿子甲微为父报仇联合河伯冯夷杀死绵臣,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我们这一带,历史书籍都有记载。氐国的首领河伯冯夷是洨河的主人,也充分佐证洨河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母亲河。

六,河出图雒出书,河是洨河,雒是新乐雒水的历史依据

河出图,雒出书《淮南子》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在石邑城黄山岥: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迳自中州,《龙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宁晋),盖于此也。

《周易·系辞下传》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讲:“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也记载有“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的传说。这表明孔子和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八卦是伏羲发明的。

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理也,象也。天不秘道,龙马负图而出于河,一奇一耦者,数也,象也。

易经,是一部阐述天地万物、宇宙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和辩证思想的哲学典籍,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说的是宇宙社会、数是数理,万事万物都在数理中,变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历史上人们一直用它来指导安邦,治国,齐家,修身。

易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中华文化的主干,直到现在仍然在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河出图,洨河两岸狭长地带有着古遗址、古文化遗存、文物古迹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古遗址、文物古迹从六千年前的新石器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纵贯中华文明史的各个阶段,她堪称华夏文明最早的母亲河。

石邑城古称砥石,是鲧筑的禹贡城,也是尧的王城,这里有恒卫既从大陆既作的禹贡河。还有大禹治水砥石存证。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各方遗迹佐证,共同的一点就是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数千年的辉煌文化可圈可点。

雒出书新乐出处:周幽王(姬宫涅)八年,周太史伯讲到成周周围及少数民族部落时说:"北有卫、燕、狄、鲜虞、潞、雒、蒲;.......则皆蛮夷、戎狄人也"。

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那里去。易经八卦是古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科学总结,也是打开世间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有人说在河南,这是张冠李戴,混淆历史,它不知道商族的迁徙历程,华夏的历史文化源头在这里,井陉有人祖庙,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繁衍生息,世代传承。赵县伏羲庙他教先民结网捕鱼,变游猎为农耕。伏羲台帝喾筑台修庙以祀之,要说在河南文王演八卦也是周朝以后的事了,河(洨河)出图,雒(雒水)出书,伏羲在我们这里一画开天下,人文始祖。

七,石邑城区域内是华夏文明摇篮的历史依据

考古证明,石家庄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生活的印迹。从商朝开始,就有了人群聚集的城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萌发了最早的区域形态。从秦统一全国后,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

帝喾时期开始在伏羲台上祭祀人祖伏羲氏,据史料记载:“帝喾[kù]巡游此土,见伏羲之圣迹,集四方之民而化导养育之故,而筑台修庙以祀之”。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伏羲部族将居住的大山命名为“昆仑”,意为“蒙昧混沌”。《河图括地象》明确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古人视昆仑为支撑天空的五根天柱之一,是伏羲、黄帝等古帝王通天的天梯。

神话中昆仑山的原型应位于中原。古代部族迁徙时,常将旧地名移植至新地。从河南中部至渭河流域,多座高山曾被称作昆仑,如山西析城山、陕西秦岭、甘肃祁连山等,甚至秦安大地湾附近的小山也被称为“小昆仑”。这些地名印证了昆仑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

从《路史》虞氏国之于房我们从平山县王母这里找到了虞朝,虞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其开创者是黄帝。

在先秦典籍中,虞朝系有虞氏建立,是夏、商、周之前的朝代。"虞代"可以与"有虞氏"相互替代。"有虞氏"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同的内涵:一是指虞朝时期内的华夏族;二是特指虞舜时期的华夏族;三是指虞朝之后的虞舜后裔。

石邑城西,金良川,发现了一处先商遗址。地表发现少量陶片,南部梯田断面发现厚0.5米的文化层。清理发现灰坑一个,采集到有使用痕迹的石镰、石斧及红陶鬲、红褐陶卵形盆口沿、黑皮褐陶绳纹陶片等。在山顶圆形土台断面,还发现一座半地穴式房屋,房基填土,并出土卵形瓮、尖足鬲等。文物专家分析,这里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先商遗址,时间约在夏代中晚期。

在石邑成北南任村,村东有个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将台弯儿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的遗迹。

石邑城东北天桥下,龙潭东几华里为龙贵村,村北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穆天子传按六十甲子,季节及日期的连续记载,结合当地,部族,人物,山川,地理,地名,等多方因素证明周穆王是这里外甥,有舅舅河伯陪同是寻根问祖。

最近候马发掘出倗国倗伯墓葬,西周倗国古墓发掘,国君夫人墓规格比国君还高,原来是西周宗室。陪同周穆王巡幸的霸国霸伯有霸伯铭文佐证,太行山里是倗国倗伯和霸国霸伯的领地。

从石邑城南方临城氐水到北边太平河古氐水,从太行山到东方的氐湖是河伯冯夷的领地版图,我们这里是古軧国,铜器铭文是《臣谏簋[guǐ]》和《叔 父卣[yǒu]》。石邑城北方是雒国雒伯。石邑城西北有绵蔓国绵臣,商代有曼国,“曼”字最早出现在殷墟卜辞中,南宋《路史·后纪》记载:“初,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曼,曰曼侯。

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赋予石邑城区域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出真实的上古历史,三皇五帝,唐尧,虞舜,夏,商,周都有他们的踪迹。

何以石邑?昆仑一一华夏文明密码藏在这里

昆仑:是石邑城万聚山顶高耸云天的砥柱石。

昆仑墟:是石邑城殷商古都。

昆仑丘:是石邑城桥门傍团山黄帝陵。

昆仑宫:《星文图》曰: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昆仑文明密码,从三皇五帝开始。

河出图雒出书,伏羲在这里一画开天下,人文始祖。

洨河是河伯冯夷宗神之河,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母亲河。

洨河又称童水,商族在这里发明井钟,华夏时间计时观念从这一刻开始。

石邑城西观星台遗址,观星台刻画日月,夏历定四季分明。

石邑深涧杀人坑,井田制从这里划出,刑法在这里制定。

封龙山是三皇五帝黄帝的名号,飞龙在天。

井陉的由来,以石邑城西井陉山而冠名,井陉山河北道名山(唐代交通图考)。

汉之前提到井陉就是石邑,提到石邑就是井陉。

平定,阳泉、娘子关、石邑、石家庄,这些地方历史上都叫井陉,上地郡。

娘子关汉之前称井陉关,石邑城西井陉山,北走井陉塞。

井陉古驿道是改朝换代永动机。

唐尧,虞舜从这里行井陉道,跨太行建立夏朝。

契,昭明父子开疆扩土在这里建王都,从这里南迁建立殷商。

西王母常居平山瑶台,歌舞生平,古月悬空,后羿射日,嫦娥飞天,有汉帝立祠为证。

周穆王在黄山岥开大会,河伯冯夷向周天子献河图雒书及刑书,府策,天球,宝典,等珍宝,霸伯铭文佐证。

周穆王到昆仑丘禋祀轩辕丘黄帝陵,给丰隆添土,封丰隆之葬。

周穆王是石邑城氐国外甥,撰穆天子传,来姥姥家寻根拜祖,这一带邦国都是他的宗亲。

韩信,在这里背水一战奠定汉朝。

朱德,攻克石门,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历史   华夏   民族   密码   妈妈   文明   天子   井陉   黄帝   砥石   昆仑山   夏朝   龙山   丰隆   殷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