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赖清德在ins等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和平无价,战争没有赢家》的“纪念”文章,并在文中声称“二战是历史的浩劫”,留给后人最宝贵教训是“团结必胜、侵略必败”。
但比较微妙的是,全文不仅没有出现“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等字样,甚至用“终战”一词来替代“抗战”,招致各方质疑和批评。
赖清德资料图
比如《环球时报》评论文章就指出:
赖清德对这段历史视而不见,对“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讳莫如深,反而拾起战败国日本的“终战”说法,这不是简单的史观偏差,而是对历史的背叛,对民族的犯罪,对无数先烈的羞辱与亵渎。
在我们这边,“台湾光复”一直被视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
但问题是,二战结束之后,脱离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人,真的都以“战胜者”自居吗?
庆祝台湾光复的台湾民众
十年前的2015年,即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尚在人世的李登辉公开“投书”日本杂志《Voice》,并在文中宣称:
70年前,台湾与日本是同一个国家。那么既然是同一个国家,台湾对日抗战当然不是事实。
我当时投身日军高射炮部队,兄长李登钦投入日本海军最后战死,当时台湾的同胞们,毫无疑问都是作为日本人,为了祖国而战,大家身怀保护国家而死的觉悟。
此话一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有观点认为,这是“台籍日军”话题首次通过台湾高层政治人物之口,摆上了台面。
晚年的李登辉
根据台湾历史学者陈柏棕的定义,“台籍日军”泛指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在二战期间被动员加入日军序列的台湾军人。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以“军属”或“志愿军”的名义加入其中的,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是正规军。
2016年以后,围绕“台籍日军”的讨论在台湾岛内变得愈演愈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一些文化学者开启了对这段“隐晦的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引发了许多激烈辩论。
老照片中的台籍日军官兵
2024年底,台湾公共电视(PTS)播出了讲述“台籍日军”在南洋作战以及在日本战败后接受盟军审判经历的历史剧——《听海湧(yǒng)》。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当地首次将“台籍日军”的经历搬上了银幕。
该剧一经推出,再度引发了社会热议。
台剧《听海湧》宣传海报
一方面,以“台湾历史博物馆”为首的多家博物馆陆续展出了该剧的戏服等“物料”,并受到了一些民众的热烈追捧。
原因很简单,“很多老人在日据时代出生成长,他们对日本的认同感应该被尊重和正视。”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台湾人愤怒地表示,赞颂日本殖民统治是一种“媚日”和“恋殖”的错误史观,“台籍日军”不应被正面看待。
一些国民党人士更是气愤地表示,当局应该“冻结公共电视的预算”,以示惩戒。
台剧《听海湧》宣传海报
最早的“台籍日军”,应该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台湾总督府和台湾军司令部在当地原住民中征召的一支500余人组成的“高砂挺身报国队”。
1942年3月,这支“高砂族挺身报国队”被派往菲律宾。
但是,他们一开始并未被投入对美作战。鉴于他们普遍具备“赤足奔跑险山严林,身具深夜能肉眼视”的“超能力”,所以主要承担的是开路与设营等非战斗任务。
训练中的高砂义勇队成员
5月7日,日本进攻丹巴半岛,但遇到了美军的强烈抵抗。
就在这“紧要”关头,“挺身报国队”的成员们冒死强攀悬崖,出其不意地潜入美军背后,以投掷手榴弹的方式迅速瓦解了对方防线。
鉴于他们表现过于杰出,是役日军指挥官本间雅晴中将干脆将“高砂挺身报国队”更名为“高砂义勇队”。
截至二战结束,日本又先后七次征调台湾原住民参战,总人数保守估计在5000人左右。战后有人接受采访时表示,“高砂队员的英勇、服从、为长官效命以及牺牲奉献的精神,就连日军也难望其项背”。
携带弯刀的高砂义勇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加入日军?对此,卑南族原住民文学家孙大川认为:
对于原住民而言,参军是唯一一个能与日本人平起平坐的方法。因此,很多青年主动选择参军,而且在战场上比日本人还拼命,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日本人的更多尊重。
事实上,“高砂义勇队”的幸存人数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的数据,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这一观点。
1942年意大利画报中的高砂义勇队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将之视为日本“皇民化”洗脑教育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原住民青年们受到了日本人的物质利诱与哄骗”等。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如何看待和评价“高砂义勇队”这一问题,即便在今天的台湾民间,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需要指出的是,与原住民相比,生活条件更好,文化程度更高,理论上更应具备“家国情怀”的台湾汉人青年们,也纷纷踊跃“加入日军”。
“台籍日军”合影
1942年1月,台湾总督府宣布实施“特别志愿兵制”。
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居然有425921人提交了入伍申请。须知,当时的岛内男性总人口只有300万人而已,这就意味着,近14%的适龄男性想“为日本效力”。
只不过,在6月公布的“录取”名单中,只有1020人入选。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参军热情一直居高不下。
1943年,报名人数高达601147人,但作为对比,入围人数却只有1030人。截至1944年,约有5300名台湾青年成为了“特别志愿兵”。
老照片中的台籍日军官兵
进入1944年以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呈现出了明显颓势。可即便如此,日本人依然想做困兽之斗。9月1日,开始在台湾实施正式兵役制。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战后的统计,截至二战结束,日本在台湾总计征发了超过20万的军人、军夫、通办等前往各战场。其中,阵亡人数为30304人,超过2万人下落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约有28000人被“奉祀”于东京的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
高雄“关怀台籍老兵文化协会”曾公开表示:
考虑到其他受战争影响或非正式参与军事补给后勤的民众,可以这么说,整个台湾的几乎每个村庄或家庭当中,都有成员曾经成为日本兵。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台籍日军”,相当一部分被编入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作战,其中的被俘者大多在大陆度过余生。
在解放战争后返回台湾的那一批当中,一部分被投入到了朝鲜战场,一部分选择隐姓埋名,成为了“和平的岛民”。
老照片中的台籍日军官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主动“加入日军”?
对此,台湾学者陈柏棕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人之所以选择主动参军,目的包含并不局限于改善生活、增加家庭收入、学习技术、取得“高工”同等学历以及追求个人理想等因素。
比如日军军饷远高于岛内其他大多数职业的薪资,这对台湾青年而言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
与“征兵”相关的读本
最终,陈柏棕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日本殖民时期,底层台湾人民在殖民体制下的选择的“认同”(identity)多元,不管是要当日本人或台湾人时而充满能动性与权宜,因为需要活下来。
他们并非单纯是日本皇民化下的受害者被殖民者,或被洗脑的日本皇民,而是以多元策略应对战争与殖民环境的挑战。
一言概之,对于“台籍日军”而言,“日本认同”与“台湾认同”是可以并存的。
老照片中的台籍日军官兵
在蒋氏父子治台时期,台湾地区一直秉承着传统的“爱国教育”,大力号召当地人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但是,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军方要职几乎都由外省籍人士担任,地方精英和本土文化一直处在被忽视和被贬低的状态。
再加上长达38年的“戒严令”,早已让台湾民众心生不满。
人在台湾的蒋介石
其结果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不仅身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沦为了在野党,就连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中国认同”的理念都遭遇到了严峻挑战。
伴随着台湾本土文化——台语(闽南语),台湾人文史地,本土流行文化等——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台湾年轻人逐渐变得“对中国越来越没有感觉”,甚至更倾向于认同“我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
台湾人的“中国认同”感,总体而言是持续下降的
在两岸局势日趋微妙的大背景下,一些坚持“台湾优先”(尤其是“台籍日军”后人)的青年一代,势必会对抗日战争的看法产生新的“疑问”:
1945年8月15日的《大公报》
或许,这就是赖清德宁愿使用“终战”也绝口不提“抗战”的关键所在。毕竟,这些青年人将是他最重要、也是决不能丢掉的“票仓”。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