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因 “预制菜” 闹得满城风雨,这事儿把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各方说法吵翻了天。有人担心它没 “烟火气”、食材没保障,也有人觉得企业在 “玩概念”,消费者根本摸不清门道。
预制菜真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大家的顾虑到底有没有道理?行业认知落差咋解决?
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咱们得从不同角度好好掰扯。而要让预制菜不再引发争议,关键还得靠明明白白的监管。到底该怎么管?企业又该咋做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接着往下看就清楚了。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两边吵的不可开交,谁都不让谁。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政策给预制菜下了明确定义,说它不是 “坏东西”,可它毕竟是工业化生产的,跟家里现做的比,总觉得少了点 “烟火气”,而且万一企业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在食材上打折扣咋办?
这担心其实挺实在的,谁不想吃新鲜又放心的饭呢?但咱们得看政策要求啊,六部门的通知里明确说了,预制菜生产得遵循严格标准,还不能加防腐剂。
现在不少正规企业,食材采摘完1小时内就开始加工,再用低温冷链运走,就为了保住新鲜劲儿。
比如有些做生鲜预制菜的,用超低温速冻技术,把食材的水分和营养都锁得牢牢的,说不定比咱们买回家放冰箱里存几天还新鲜。
而且现在山东、四川这些地方都在推预制菜产业政策,就是想引导行业好好发展,只要企业守规矩,预制菜还真没那么可怕。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说公众和行业对预制菜的认知有落差,可有人可能会觉得,这落差不就是企业 “玩文字游戏” 造成的吗?
企业说 “没用预制菜”,可消费者吃着觉得口感不对,不像现炒的,这不就是故意混淆概念嘛!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也不能全怪企业。你想啊,行业里说的 “预制菜” 是有严格范围的,中央厨房做的、简单切配的净菜都不算,企业按这个标准说 “没用”,从他们的角度看没毛病。
可消费者哪懂这么多专业划分啊,吃着觉得不新鲜、没 “锅气”,就觉得是预制菜,这才造成了误会。
就像西贝说自己门店100%没预制菜,可能他们确实没用到政策定义里的预制菜,但罗永浩和同事吃着觉得像,就是因为双方对 “预制菜” 的理解不在一个频道上。
还有人可能会质疑,监管真能管到方方面面吗?企业要是表面上按要求标注,暗地里还是用不合规的预制菜,消费者也看不出来啊!这担心不是多余的,毕竟总有少数商家想钻空子。
但咱们也不能小瞧监管的力度,六部门都要求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了,后续肯定会有更细的规定,比如标注加工方式、原料来源这些。
而且现在消费者维权意识也强,一旦发现企业弄虚作假,网上一曝光,对企业品牌打击多大啊,西贝这次不就是例子嘛,就因为 “预制菜” 的事儿,口碑受了不少影响。
所以从长远看,企业真想好好做,肯定会乖乖按规定来,毕竟诚信才能长久。
或许有人还会说,就算监管到位了,认知落差也解决了,预制菜还是没法完全替代现做的啊!
你想啊,逢年过节一家人聚餐,总不能都吃预制菜吧,那多没氛围;还有那些老字号餐馆,靠的就是厨师现炒的手艺,用了预制菜,特色不就没了?
这话太对了,预制菜确实不是万能的。
但咱们也得承认,现在生活节奏多快啊,早上赶时间上班,中午想快速吃口饭,预制菜就能派上用场。
比如机场、高铁站的快餐店,用预制菜能快速出餐,不用让旅客等太久;还有上班族晚上回家累得不想动,加热一份预制菜,比点外卖还方便。
而且餐馆也不非得全用或者全不用预制菜,像那些需要长时间炖的红烧肉、卤味,提前用中央厨房做好,既能保证口味稳定,还能省出时间让厨师专心做现炒的特色菜,这不也挺好嘛。
另外,有人可能会觉得,预制菜是餐饮行业的自然选择,可对于那些小餐馆来说,用预制菜会不会增加成本啊?小餐馆本来利润就薄,要是为了符合标准,买正规预制菜、做标注,会不会扛不住?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但你想啊,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食品安全和知情权,小餐馆要是能明明白白标注,让大家吃得放心,反而能吸引更多顾客。
而且随着预制菜产业发展,以后生产规模大了,成本肯定会降下来。
再说了,政策是引导不是强制要求小餐馆必须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慢慢适应,也不是一下子就要做到多完美。
总的来说,预制菜这事儿确实挺复杂,各方都有自己的顾虑和立场。但咱们不能一棍子把预制菜打死,也不能放任行业乱发展。
关键是把概念辨明了,把监管做到位了,让企业明明白白经营,消费者清清楚楚消费。这样一来,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方便大家生活的帮手,而不是引发争议的 “敏感词”。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