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上海大厦的一场饯行晚宴上,一位头发微卷的物理学家接过专人送达的信封。
他拆开信笺,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看着看着,他眼眶突然泛红,起身快步走向卫生间,许久才整理好情绪回到席间。
这位物理学家就是杨振宁,而写信人是他阔别二十多年的挚友邓稼先。
信的末尾,邓稼先写下了让他沉思半生的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后来说,没能回国造原子弹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那封信里的一句话,为何让他铭记了整整五十年?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交情要从少年时说起,两家祖籍同为安徽,父辈又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住得对门,两人自然成了玩伴。
后来他们一同在西南联大求学,又先后赴美深造,邓稼先去普渡大学读研,还是杨振宁给的建议。
在美期间,邓稼先生活拮据,奖学金没下来时,全靠杨振宁接济度日。
这段亲如兄弟的情谊,成了两人生命里重要的底色。
直到1950年,两人的人生轨迹第一次出现了分叉。
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仅九天,就收拾行李急匆匆回国,一头扎进了中国科学院的近代物理所。
而杨振宁因为当时的外部限制,没能一同回来,留在了美国继续理论物理研究。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二十一年。
邓稼先回国七年后,接到了一项改变一生的任务。
钱三强找到他,说起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愿不愿意参与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他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从此从公众视野里“消失”,变成了一个只有代号的人。
那时中国的核研究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得可怜。
一开始苏联还答应提供援助,包括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没过几年就变了卦。
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六百个合同,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临走时还撂下话,说离开他们,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但苏联专家没算到,中国有一群愿意以身许国的科学家。
邓稼先带领团队搬进了荒漠戈壁,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演算着海量数据,常常一个问题要算上几十遍才能确定。
50多岁的王淦昌隐姓埋名改成“王京”,在戈壁里一待就是十七年,国际物理学界从此少了一位巨星,中国核试验场多了一位攻坚的老者。
没有留学经历的于敏,放弃了即将突破的理论研究,转行搞氢弹,带领团队用一百多天完成了“百日会战”,硬生生从一张白纸开始,画出了氢弹的设计蓝图。
这些人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把自己的名字和青春都藏进了大漠深处。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到美国,杨振宁既激动又疑惑。
美国报纸上全是猜测,说中国的原子弹是靠外国专家帮忙才搞成的,甚至有人说他认识的一位美国物理学家寒春也参与其中。
这些传言像块石头压在他心里,他太想知道真相了,想知道祖国是不是真的靠自己站了起来。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缓和,杨振宁终于得到了回国的机会,他列出的会见名单里,邓稼先排在第二位。
在北京的日子里,两人见了好几次,聊起过去的岁月感慨万千,但杨振宁始终没好意思问出那个敏感的问题。
直到临走时,在机场的飞机悬梯旁,他才终于忍不住向邓稼先开口,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真的有外国人参与。
但邓稼先没法立刻回答,毕竟这个问题关乎国家机密,他马上向上级汇报,很快就接到了周总理的指示:如实告知。
当天夜里,邓稼先坐在书桌前,提笔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里仔细说明,寒春根本没有参与过中国核武器的任何工作,除了早期苏联有过一点短暂援助,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信的末尾,他写下了一句改编自苏轼词句的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这封信在第二天就由专人送到了上海的杨振宁手中。
晚宴上,杨振宁拆开信的那一刻,所有的情绪都涌了上来。
他后来回忆,那种感情震荡没法用语言形容,既有为民族自豪的激动,也有对老友付出的敬佩,更有一丝深深的遗憾。
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在国外的成就,想起父亲早年“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叮嘱,再想到邓稼先和同事们在荒漠里用青春换来的爆炸巨响,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这份遗憾一直藏在杨振宁心里,后来在采访中被问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没能回国参与核武器研制,是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但是他没有让这份遗憾一直延续。
从1971年第一次回国开始,他就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向国家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2003年,他索性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任教,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课,一教就是一学期。
他还把自己的积蓄和募集来的资金投入到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中,引进了姚期智等一批顶尖学者,为中国培养了不少年轻的科研人才。
2021年,杨振宁百岁华诞的学术研讨会上,他拿出了那封珍藏多年的信,对着全场观众,也像是对着远在天堂的邓稼先说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了。这五十年,我没有辜负你的瞩望,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2025年10月,杨振宁走完了漫漫人生路,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老友的嘱托。
一位是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是中国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实践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成为科技界一则跨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佳话。
邓稼先在荒漠里造原子弹,是以身许国,杨振宁在海外拿诺贝尔奖,用科学成就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后来又回国教书育人,同样是在践行“共同途”的约定。
中华民族的潜力正在发挥,而他们这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祖国的复兴之路。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