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四川官微】
开学季到,家长为孩子学习忙碌,“鸡娃”大战再上演。有一种“软鸡娃”看似温和,实则伤人更深。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有智慧的父母已经做到“三反”:反焦虑、反内耗、反内卷。
小心!
这些“软鸡娃”的陷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霓医生说道,在门诊中遇到太多这样的案例: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每个班相隔只有10分钟路程,根本不管孩子是否愿意;还有的家长嘴上说着“对学习没有要求”,却会不经意地说:“他以前都是前10名,这次考了11名,绝对是没有努力”。
家长觉得“说一下怎么了”,就是聊个天。但孩子不这么想,很多孩子会告诉我:“每次我稍微做得有一点不完美,家长就唉声叹气说‘你看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这就是典型的“软鸡娃”——很多家长不认为自己是在“鸡娃”,但你的微表情和言语,孩子能够深刻感受到。对于一些敏感的孩子,还会放大这种感受。
真正厉害的父母
都在做“三反”
反焦虑:停止过度比较
“别人家孩子”这把尺子,量不出自家孩子的独特花期。一项德国研究显示,父亲的支持能成为普通学校孩子的“减压阀”,智慧的父母不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而是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相信花开自有期。
反内耗:停止情绪消耗
家庭不是情绪角力的战场,而是培育精神韧性的港湾。全球青少年数据表明,每天专注倾听孩子15分钟,抑郁风险就能降低20%。教育的内耗只会让整个家庭陷入疲惫,而稳定的情绪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反内卷:拒绝盲目跟风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盲目跟风报班,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他们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软鸡娃”的三重危害
巨大的精神压力
“软鸡娃”如同在温水中悄然加热,其施加的精神压力并非来自疾风骤雨的呵斥,而是源于持续、隐性的期待与操控。孩子因不断竞争和压力而感到焦虑、抑郁甚至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
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当北美学者调研“虎妈”式教育时,发现这类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足足减少近三分之一,那些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时光,被培训班悄然吞噬。久而久之,驱动行为的原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向往与热爱,而是外部的推力与惯性。过度关注成绩而忽略生活中的美好,缺乏兴趣爱好,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社交能力不足
过度关注个人成就而忽略与他人建立关系,影响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家长看到孩子拿着手机不放下,就认为孩子“懒、不上进、没出息,生活失去希望”。孩子分数比上次低一点,就在家唉声叹气,当着孩子面喝闷酒……这种“软鸡娃”其实是没有很好地表达情绪。
如何适当“鸡娃”
以身作则
教育最深刻的力量,往往不源于刻意的训导,而在于无声的浸润。若一回家就抱手机打游戏,便无法要求孩子专心学习。用自身行为教育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因材施教,反内卷
适当的引导,贵在识别并尊重独特性,而非将孩子塞入千篇一律的模具。
全球数据证实:专注发展一项优势的孩子,综合表现反而提升两倍。爱画画的孩子在色彩间练就专注,喜欢拆装电器的娃在零件中锻造逻辑。不要盲目跟风报班,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
适当放手,反焦虑
成长的本质是一场主体性逐渐觉醒的旅程。适当的“鸡娃”包含着智慧的留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退后一步,给予孩子自主决策、试错探索的心理空间。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部分控制权。这种自由度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发性和自律性。
新的学期,让我们警惕“软鸡娃”陷阱,让孩子有机会适当地“摸摸鱼”,学会做“三反”父母——反焦虑、反内耗、反内卷。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开学礼物。
毕竟,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只有分数和培训班,还应该有欢笑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真正厉害的父母,不是最能“鸡”的父母,而是最能给孩子提供情绪安全和成长空间的父母。
撰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研究助理李雨姿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德娜勒·安尼瓦
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主治医师 张霓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