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夜晚不是白天的延续,而是一种重新开始。
灯光亮起,有人关掉电脑出门,有人换上短裤拖鞋,还有人绕到小区另一头,就为钻进那家属于自己的小酒馆。
不是因为需要解压,也不是非得“放纵”——而是因为,在这座慢节奏的高原城市里,年轻人早已把“喝一杯”过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而精酿,是他们选择这种方式的关键词。
坐落在老体育馆旧址的行匠厨房
微醺
是给年轻人的松弛许可
“贵阳的年轻人,下班不是回家,是去喝一杯。”
这句话不是调侃,是事实。
在这里,“早C晚A”并不是北上广精英的专属,而是一种真正松弛的、城市在地式的生活结构。
白天望山发呆,晚上小酌聊天,喝酒的理由从来不需要“找借口”——人生本就值得用微醺告别昨天。
大圣精酿工厂店内客人正在品尝
这片有着老贵阳气味的城区,白天人情味浓郁,夜晚则藏着无数好喝但不喧哗的酒馆。它们分布在电力巷、科学路、松山南路、体育路……藏在楼上,拐进小巷,不张扬,却各有气场。就像这座城市本身,松弛、包容。
在当下这个节奏愈发紧凑、城市风貌愈发趋于同质化的时代浪潮里,贵阳的年轻人却独树一帜,将生活频率调至与众不同的波段:他们借助一杯精酿,主动投身于生活的怀抱,而非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被动前行。
大圣创始人康姨妈和酒客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已攀升至68亿元,且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到 2028 年,渗透率将跃升至 6.3%,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10亿元。在贵阳,尽管整体市场规模相较于一线城市尚有差距,但其精酿酒吧的密度却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这片不到 600 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林立着 1200 多家精酿酒吧 ,宛如繁星点点,将城市的夜晚装点得格外迷人。
贵阳人不仅爱喝酒,也逐渐喝出了门道。像“熊猫精酿”这样的品牌,就在这座城市找到了懂酒的知音。这个从2013年起就把中国啤酒带去世界的“酿酒旅人”,如今也落脚贵阳,把奖杯和酒香一起带来了。
把冠军精酿带来贵阳的熊猫精酿
精酿
为什么在这里发芽
在中国版图上,贵阳不是最大、最潮、也不是最会搞噱头的城市。也不是第一批玩精酿的城市,但却是少数几个,能让精酿真正“长出来”的城市。
贵阳的精酿文化,不只是原料、工艺和设备的事,更是气候、街道、性格和人群共同发酵出来的结果。
“日咖夜酒”是贵阳人的日常 图源:@独立摄影师 李渊
山城地形本就让这里的人习惯走得慢一点、歇一歇、再往前。生活是有“缓冲带”的——正如发酵的酒,要给它时间出味。再说气候。贵阳的夏天不闷,雨水勤,晚风一吹,适合坐下来。哪怕不喝酒,也想坐坐,哪怕没话说,也不想走。气候决定了人愿不愿意留下来,留下来,就可能多点交流,多点分享,多点酿酒的理由。
本土精酿品牌TripSmith
而贵阳人也确实爱坐。不是为了社交,也不是为了气氛,就是想找个地方,不讲道理地待一会儿。
这时候,一杯酒就很合适——不解渴,但解心。
你要真去问那些酿酒的人,也没有谁真在追什么“口味先锋”或“精酿江湖”。大多是“自己想喝”,然后“顺便给别人喝喝看”,最后“慢慢开成一家店”。
开始的时候都说不上是商业模型,而是一种带着烟火气的、纯粹的自我表达。
TripSmith木姜子和刺梨风味的精酿
因为,贵阳这座城市,对多元的自我表达是宽容的。你想酿绿豆的?可以。苦丁茶的?可以。做点怪味的?也行。
奇葩口味千千万,贵阳通通都接得住。
精酿
是城市的味觉方言
与一线城市“酒吧街”的密集感不同,贵阳的精酿酒馆是分散的、隐蔽的,甚至有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性质。
它们藏在老小区楼下,躲在商场三楼角落,或是深埋在电力巷、松山南路的夜色里。你很容易在一晚上打卡完好几家,在一晚的“精酿接力赛”中,认识一座城的气味。
大圣精酿工厂的招牌
最初仅有类似“大圣”这样一两家精酿啤酒店在默默耕耘,历经岁月沉淀,如今在城市各个角落,已星罗棋布着无数家独具特色的精酿小店。
这么多年来,贵阳的精酿发展之路并未被外界的流行风潮随意带偏,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构建起一种专属于本地的生活方式。这背后,是贵阳独有的气质:包容。
熊猫精酿店内
精酿不是照配方来的饮品,而是被允许长出个性的味觉方言。没有标准化的模板,也没有“爆款味觉”的焦虑,这里的每一家酒馆,几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贵阳”的另一面。
五条友店内正在为客人打酒
不存在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配方,每一家店都宛如一个创意工坊,拥有自主调配、独一无二的风味。
有的店家别出心裁,用绿豆精心酿造出一款充满 “凉感记忆” 的精酿,入口仿佛将整个夏日的清凉都封存在酒液之中;有的则大胆创新,把苦丁茶与本地特有的酵母巧妙融合,打造出极具中式风情的艾尔啤酒;还有店家另辟蹊径,主打精酿与炭火厨房的新奇混搭美食,让味蕾在酒香与烟火气中尽情狂欢;更有甚者,巧妙利用空间,白天化身为咖啡飘香的温馨咖啡馆,夜晚摇身一变成为酒香四溢的小酒馆,自由切换,满足不同时段顾客的需求。
将精酿于本地特色餐饮融合,TripSmith行匠厨房
而这些,不是单纯的“商业创新”,而是一整代贵阳青年,正在用酿酒这件事,书写属于他们的生活细节与城市温度。
你可以笑说他们是“酒蒙子”,但他们更像是这座城市最自由、最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酿酒,也在酿生活,把每一种酒的风味,变成贵阳夜色里的一种独特语言。
藏在老变压厂里的ABV. 图源:@独立摄影师 李渊
。这里之所以会有退休之后凭借一腔热爱自学酿酒,最终成为传奇的康姨妈;也有朝气蓬勃的 90、00 后,大胆创立风味实验室,立志探索精酿无限可能的新派酿匠。
因为这里有结束一天忙碌工作后,前来小坐,享受片刻宁静的本地居民;也有专程从外地飞来,只为深度体验 “贵阳味道” 的游客旅人。
“大圣”的精酿工厂
这一切交织起来,才构成了今天的贵阳精酿地图:不是清单,不是攻略,而是一座城市在夜色里真实流动的模样。
包容
不只是味道的多样性
“酒馆像是一个港口,停靠着各种情绪的船只。”
你会在酒馆里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片段”。
有一个写策划的男孩,点了杯IPA,戴着耳机对着电脑敲字;
也有两个刚吵完架的情侣,各点一杯小麦,低头喝酒谁也不说话;
角落那桌是摄影师和插画师在讨论项目,中间插一句“康姨妈那款酒真不错”;还有熟客,一个人,坐在吧台点了一杯世涛,和店主讲刚看完的一部电影。
这不是谁精心导演的社交场景,而是城市自己长出来的情绪角落。
干杯酒解千愁
如果你是游客,可能会被贵阳的山、水、夜市吸引;
但如果你停下脚步,走进贵阳的一家精酿酒馆,你会发现,这城市真正迷人的,不只是“看点”,而是“日常”。
这里没有刻意装扮的“文旅景观”,但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气息:
书店和酒馆隔街对望,市井与夜色融为一体,
老城区的温度没有退去,只是悄悄换了一个表达方式。
一杯精酿,连接的不只是饮品与消费者,还是一座城市与人的情感交换。
贵阳的夜晚,从不需要大声喧哗,它只用一杯酒的温度,就能让你记住它。
所以来贵阳,不妨在热闹过后,留一点时间给夜晚的缝隙。在南明河边,端着一杯刚打好的精酿,慢慢走着,感受感受贵阳人的松弛感。
来源 南明区文旅局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