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1月12日,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将迎来诞辰1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既是对这位世纪先驱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其精神遗产的当代激活。从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首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到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实践,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理想,正在新时代的中国逐步变为现实。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先驱足迹、传承精神薪火,对于凝聚全民族力量推进复兴伟业,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意义。

一、历史坐标中的不朽功勋: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与民族复兴的奠基人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寻找出路的一生,更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旧时代,他以"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担当,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纪元,其历史功勋如同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上。
(一)帝制终结者与共和开创者
19世纪末的中国,在封建专制与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下濒临绝境。当改良思潮还在寻求与清廷的妥协之路时,孙中山先生已敏锐地认识到"与清政府谈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历经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与磨砺,1911年武昌城头的枪声终于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十三省相继宣告独立,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彻底终结了"君权神授"的历史惯性。毛泽东同志曾评价:"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更摧毁了一种制度。它打破了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僵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后续的中国革命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二)现代化蓝图的擘画者
在孙中山先生的认知中,革命是手段而非目的。他深刻指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基于这一认知,他在辛亥革命后迅速转向国家建设的思考,于1919年完成了《实业计划》这一宏伟构想,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个系统化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实业计划》以"振兴中华"为核心目标,提出了六大建设计划,涵盖港口建设、铁路网络、工业体系、矿产开发等关键领域。其中,孙中山先生将交通运输置于优先地位,强调"人而无手足,是为废人;国而无交通,是为废国",规划了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广州港三大国际枢纽,并设想通过铁路网将沿海与内陆紧密联结,开发西北、西南资源,改变区域发展失衡的状况。这种"以交通为先导、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当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有着惊人的契合。

更具前瞻性的是,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秉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主张"借外国资本""用外国人才""采外国方法"推进建设,同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强调"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这种"主权在我、开放合作"的理念,为当代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历史镜鉴。北京师范大学姜海军教授将其概括为"以实业为核心,实现跨越式发展;搭建交通网络,助力国内外协同发展;关注民生保障,强化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协作,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国家治理思想,认为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三)爱国统一战线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深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他的革命实践始终以凝聚全民族力量为目标,从兴中会时期联络海外华侨,到同盟会时期联合各革命团体,再到晚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展现了超凡的团结智慧。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孙中山先生格外重视华侨的力量。他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正是海外侨胞的资金支持、舆论声援和直接参与,支撑着多次武装起义的开展。1913年,台湾望族雾峰林家后人林祖密毅然放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优渥生活,恢复中国国籍并加入中华革命党,成为台湾同胞投身祖国革命的典范。这种跨越地域、联结海内外的爱国力量动员,为后来的爱国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经验。
晚年的孙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公"的胸襟,突破阶级局限,主动寻求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使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壮大。他在解释这一决策时坦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这种以国家大义为重、善于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启迪。

二、精神遗产的时代激活:中山精神的当代内涵与实践价值
孙中山先生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历史功绩,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政协常委会决定中强调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爱国思想: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是孙中山精神的核心内核。从1894年兴中会章程中"振兴中华"的呐喊,到1925年临终前"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嘱托,爱国情怀贯穿其一生。这种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为目标的理性爱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转化为维护国家主权、推进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继承先辈遗志,在科技自立自强、维护领土完整、推动共同富裕等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设想的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工程,如今已成为现实;他期盼的"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安乐的人民",正在变为生动实践。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体现。
对于海峡两岸而言,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更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台湾岛内遍布以"中山"命名的道路、公园和学校,逸仙公园中陈列的史料见证着共同的历史记忆。2025年孙中山逝世百年之际,台湾各界举办座谈会、植树活动等纪念活动,马英九呼吁两岸"互助合作、振兴中华",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强调"振兴中华、统一中国、增祖国之荣光"是中山精神的精髓。这些都表明,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二)革命意志: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意志的生动写照。他一生经历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多次身陷险境,却始终未曾动摇革命信念。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流亡海外16年仍坚持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迅速发起护法运动;晚年面对军阀割据的乱局,又毅然改组国民党,开启革命新征程。这种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品格的重要象征。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从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到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调整,再到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亚于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就是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挑战面前不畏惧。正如郑剑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当前反'台独'反干涉再困难,也没有孙中山先生当年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困难;我们面临的任务再艰巨,也没有当年孙中山先生二次革命、打倒军阀艰巨。"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攻坚克难,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科技攻关一线,科研人员呕心沥血、屡败屡战,实现芯片、航天等领域的突破;在抗疫斗争中,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意志,彰显了中山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
孙中山先生从不固步自封,始终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清醒认知,不断调整革命策略、更新思想理念。从早期主张君主立宪到后来倡导民主共和,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他的思想始终与时代同步、与民心同向,展现了"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可贵品质。
这种进取精神在当代中国表现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在理论创新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复兴理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实践创新领域,"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了《实业计划》中的国际协作理念,打造了国际合作新平台;在制度创新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孙中山进取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

三、统一大业的精神支撑: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山精神,对于凝聚两岸共识、推动和平统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共同历史记忆:两岸联结的精神纽带
孙中山先生是两岸同胞共同尊崇的历史伟人,他的革命事迹和思想理念构成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既体现在有形的文化符号上,也沉淀在无形的民族情感中,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桥梁。
在台湾,孙中山先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台北市的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是城市核心干道,逸仙公园内的孙中山史迹馆常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着他的革命历程。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台湾各界都会举办植树、座谈会等纪念活动,延续着缅怀先驱的传统。更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殖民统治台湾的清朝政府,成为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精神旗帜。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台湾民众冲破殖民当局阻挠,举行盛大追悼会,《台湾民报》发表多篇悼文,反殖民运动领袖蒋渭水呼吁民众牢记"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训。这种历史联结,成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尽管"台独"势力极力推行"去中国化",试图割裂历史记忆,但中山精神的影响力从未消退。2025年孙中山逝世百年之际,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统一联盟党等团体纷纷举办纪念活动,林家后人林光辉讲述先辈投身祖国革命的事迹,戚嘉林强调"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历史本源"。这些活动表明,孙中山先生所代表的爱国统一传统,是"台独"势力无法撼动的文化根基。
(二)反"独"促统:中山精神的现实力量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着"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的双重挑战。赖清德当局上台后,公然推行"台独"分裂路线,勾结外部势力,制造两岸对立,严重威胁台海和平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弘扬中山精神成为反对"台独"、促进统一的重要思想武器。

孙中山先生一生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他在1912年元旦明确宣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将台湾回归视为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这种坚定的国家主权观念,成为打击"台独"分裂言论的锐利武器。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我们可以从中山精神中汲取三大力量:一是"顺应大势"的历史自觉,孙中山先生强调"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则断无不可成者也","台独"逆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