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十年转冷,背后是华尔街搞鬼?贸易战或是替资本“背锅”

前言

聊中美关系,很多人会想到贸易摩擦、科技竞争,却少有人注意到一个“隐形玩家”,那就是“金融”这个名字象征的华尔街。

过去几十年,中美形成的特殊经济共生关系,其实一直被这群金融精英深度绑定。

而近十年中美关系的下行,也和华尔街在美国政治版图中影响力的衰落脱不开干系。

那华尔街究竟在美国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恶化有华尔街的一部分原因?

华尔街的“红利盛宴”

全球化最盛的时候,中美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互补关系。

中国当“世界工厂”,负责生产从家电到服装的各类商品,源源不断输往美国。

美国则当“消费和金融中心”,一边敞开市场吸纳中国商品,一边靠发国债、印钞票吸纳中国赚来的外汇储备。

这套循环下来,双方都尝到了甜头: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美国民众能买到廉价商品,看似是个双赢的局面。

但很少有人追问:这场双赢里,谁拿了最大的蛋糕?答案是华尔街。

当时中国赚的外汇,很大一部分会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而这些国债的承销、交易大多由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华尔街投行负责,光是手续费和利息差就能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更别说他们还能把这些国债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再进行多层交易,撬动几十倍的杠杆收益。

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前一年,华尔街整个行业的总利润占到了美国所有企业利润的47%。

要知道,华尔街的从业者撑死了也就50到80万人,还不到美国总人口的0.3%。

这么一小撮人,拿走了接近一半的企业利润,这种分配失衡简直离谱。

这种“共生经济”从一开始就埋着隐患,中国赚的是“辛苦钱”,靠的是工人的劳动和资源的投入。

而华尔街赚的是“杠杆钱”,靠的是对金融规则的掌控和风险的转嫁。

这种利润分配的不对等,不仅让美国内部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也为后来中美关系的转向埋下了伏笔。

当华尔街的利益不再需要依赖这种共生关系时,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自然会变。

把美国政策变成“自家生意”

可能有人会问,华尔街凭什么能拿到这么大的利益?答案很简单:它早就通过各种手段,把美国的内政外交变成了服务自己的工具。

这种渗透不是靠蛮力,而是靠两套“组合拳”,一套是“人员渗透”,一套是“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有个很有名的“旋转门”制度,简单说就是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可以互相流动。

而华尔街把这套制度用到了极致,他们会把自己的高管输送到政府里关键的岗位,等这些人在政府里制定完有利于金融行业的政策,再回到华尔街拿高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美国财长保尔森,他之前就是高盛的CEO;还有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多位经济顾问,都有华尔街投行的背景。

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里最重要的30个行政岗位中,华尔街出身的比例持续上升,最高峰时达到了60%。

也就是说,每10个高官里,就有6个是华尔街的人。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政策能不偏向金融资本吗?

而“意识形态渗透”就更隐晦了,华尔街很懂“包装”,他们会找一些经济学家,把“金融自由化”“放松监管”这些有利于自己的主张,包装成“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理论。

最典型的就是格林斯潘,很多人知道他当了多年美联储主席,却少有人知道他早年的经历。

他曾为一个操纵股市的金融大亨写文章“洗地”,帮对方掩盖诈骗行为。

就是这样一个原本不入流的经济学家,因为跟华尔街走得近,被华尔街大力扶持,最后居然能掌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多年。

这种渗透比单纯的政治献金更可怕,政治献金最多是“买政策”,而人员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是直接把“自己人”安进权力中心,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画上等号。

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就流行一句话:“有利于通用的,就是有利于美国”。

那时候美国还以制造业为荣;到了1980年代,这句话就变成了“有利于华尔街的,就是有利于美国”。

这种转变,其实就是美国经济空心化的开始。

但华尔街的好日子,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戛然而止。

华尔街失势,中美关系失序

那场危机的源头,就是华尔街为了赚快钱,把大量劣质的房贷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再层层倒卖,最后泡沫破裂,整个金融体系差点崩盘。

有意思的是,当危机来临时,华尔街的逻辑是“大到不能倒”,他们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却要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救。

当时美联储印了几万亿美元,把资产负债表从9000亿美元扩张到4.5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也花了好几万亿,给那些濒临破产的投行注资。

最后华尔街活下来了,高管们的奖金照拿不误,而美国的中产阶级却成了牺牲品,房价暴跌,很多人失去房子,美国失业率飙升,很多人失去工作。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美国民众终于看清了华尔街的真面目:他们不是“美国利益的代表”,而是一群只在乎自己利益的“吸血鬼”。

危机之后,华尔街的政治影响力断崖式下跌。

还是那组统计数据:特朗普政府上台初期,30个关键行政岗位里还有几个华尔街出身的人;到后来,只剩下1个。

更直观的是“占领华尔街”运动,2011年,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涌向纽约华尔街,举着“我们是99%”的牌子,抗议金融资本的贪婪。

这场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制度,但却让华尔街的声望跌到了谷底,也让美国的政客们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维护华尔街的利益。

华尔街的失势,其实间接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走向。

以前华尔街需要中美之间的共生关系来维持利润,中国生产商品,美国消费,华尔街赚中间的金融差价,所以他们会推动美国政府对华友好。

但现在华尔街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美国政府里少了“制衡力量”,就开始把国内的矛盾归咎于中国,进而搞贸易战、科技战。

结语

近十年中美关系的下行,表面看是地缘竞争,深层看其实是美国内部利益格局的变化。

当华尔街这个曾经的“中美关系润滑剂”失去影响力后,美国就少了一个维护双方合作的动力。

而这种变化,也让我们看清:未来的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过去那种“互补共生”的状态,更多的是在竞争中寻找新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华尔街   中美关系   资本   贸易战   美国   中国   美国政府   金融   利益   中美   国债   危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