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提起蔚来,在新能源汽车圈里算是响当当的名字,靠着创新的 BaaS 电池租赁模式圈了不少粉,前阵子还信心满满说要在四季度实现盈利,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就撞上了 “黑天鹅”。
10月16日下午一开盘,蔚来在香港、纽约、新加坡三地上市的股票毫无征兆地一起往下掉,港股盘中最多跌了超过 13%,最低摸到 47 港元,成交额一下子冲上去不少。
新加坡那边股价跌幅更狠,达到13.8%;美股盘前交易也跟着跌了6%以上,短短几个小时,几十亿美元的市值就没了。
好好的盈利目标刚许下,股价怎么就突然崩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事儿?答案很快浮出水面。
全球顶尖的投资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把蔚来告了,要知道 GIC 可不是普通机构。
1981年成立,专门帮新加坡管外汇储备,和另外两家机构一起撑起新加坡的资产管理盘子,手里管着的资产规模保守估计都有 8000 亿到 9360 亿美元。
在全球主权财富基金里都是排得上号的角色,向来以稳健、保守著称,极少主动跟被投企业闹到法庭。
可这次,GIC不仅把蔚来告了,还把创始人李斌、前CFO奉玮一起列为被告,指控他们搞证券欺诈,用复杂的会计手段虚增收入和利润。
GIC的诉状里把矛头直指蔚来的BaaS业务,还有一家叫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的企业。
蔚能是2020年蔚来联合宁德时代、国泰君安国际这些伙伴一起成立的,本来是为了承接BaaS业务里的电池资产管理。
但在GIC看来,蔚来把用于BaaS业务的电池一次性卖给蔚能,然后就把这笔钱全算成当期收入,这根本不合理。
因为BaaS业务本质是用户每个月交租金,对应的收入应该分摊到好几年的服务期里,而不是一下子全算进当下的财报,这种操作就是把未来的收入提前 “挪” 到现在,故意把当期营收做得很好看。
更关键的是,GIC觉得蔚能根本不是真的独立公司,蔚来作为发起方还持有差不多19.8%的股份,对蔚能有 “重大影响” 甚至 “实际控制权”,两家就是关联企业。
蔚来把电池卖给蔚能,相当于把巨额的电池折旧成本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里去掉,利润自然就显得更漂亮了。
GIC还强调,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就是在骗投资者。
而且GIC自己也亏了不少,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期间,他们以被 “抬高” 的价格买了5445万股蔚来美国存托股份(ADS),损失不小。
面对指控,蔚来倒是很快回应了,说这事儿不是新发生的,早在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发的一份报告里就有类似说法,当时灰熊指责蔚来玩会计游戏,把本应分期确认的收入一次性算清,还拿曾经因财务丑闻崩盘的瓦兰特制药公司类比。
蔚来当时态度强硬,说灰熊的报告全是不实信息,还专门成立了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找了国际律所和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做独立审查。
2022年8月出的结果是 “所有指控都不成立”,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这些华尔街大机构当时也站出来帮蔚来说话,说做空机构没搞懂 BaaS 模式的复杂性。
现在这起诉讼的状态有点微妙,10月初法院文件显示,法官同意先暂停审理 GIC 的独立诉讼,等 2022年美国投资者发起的另一起集体诉讼有结果了再说。
其实GIC也不是第一次告上市公司,之前还告过高通、晖致、英国石油、默克这些跨国企业。
有分析师说 GIC 这么做,一方面是想挽回财务损失,另一方面也是在市场波动的时候,用法律手段对冲可能的投资风险,算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可不管 GIC 的动机是什么,这事儿对蔚来的影响已经实实在在显现出来了,股价暴跌只是表面,更深层的是品牌形象受影响。
消费者买新能源汽车,除了看产品,也很看重企业的稳健性,现在被全球顶尖投资机构起诉财务问题,很容易让消费者对蔚来的信任打折扣,后续销量可能会受波及。
而且对蔚来的融资也不是好消息,不管是找银行贷款,还是后续可能的股权融资,投资方都会更谨慎,毕竟谁也不想把钱投给有财务争议的企业,融资成本可能会上升,甚至可能错过一些好的发展机会。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事儿不只是蔚来一家的问题,它让人看到了中企出海面临的风险。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上市、融资、开展业务,可海外的监管环境、法律体系和国内差别很大。
比如财务合规方面,不同国家对会计准则的要求不一样,像美国 GAAP、国际 IFRS,稍微有点疏忽就可能踩坑。
还有信息披露,海外市场对透明度要求更高,一旦披露不及时或者不准确,很容易引来监管调查甚至诉讼。
除了财务问题,地缘政治、数据隐私、知识产权这些都是潜在的 “暗礁”。
就拿财务合规来说,很多中企在国内习惯了一套做账方式,到了海外没及时调整,就可能出问题。
比如像蔚来这样的创新商业模式,BaaS 模式在国内算新鲜事物,到了海外,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这种模式的会计处理可能有不同理解,要是没提前沟通清楚,没按照当地规则来,就容易引发争议。
还有信息披露,有些企业觉得某些信息不重要,或者想 “藏” 一点,可在海外市场,这些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被起诉的理由。
那中企出海该怎么规避这些风险呢?首先得把合规放在第一位,不管是财务、法律还是数据安全,都要提前研究清楚当地的规则,最好找熟悉当地市场的专业机构帮忙。
比如当地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让他们帮忙把关,避免因为不了解规则而踩坑。
然后要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别想着 “藏着掖着”,主动把该披露的信息说清楚,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反而能赢得信任。
另外,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蔚来这起诉讼还没出最终结果,后续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但不管结果如何,对所有出海的中企来说,都是一次提醒:出海之路不是坦途,到处都是看不见的 “暗礁”。
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敬畏当地规则,做好合规和风险管理,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毕竟在海外市场,一次严重的合规问题、一场诉讼,可能让企业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这样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希望蔚来能妥善处理这次危机,也希望更多中企能从这件事里吸取教训,在出海的路上少走弯路。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