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长河奔腾不息,那些在历史中闪耀的英雄们,始终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璀璨灯塔。2025年,是红军名将董振堂诞辰130周年,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以其坚定的信仰、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董振堂同志是近代邢台最耀眼的将星,也是河北省自参加革命以来牺牲的军职最高的将领。
原照片黑白,调整为彩色
1895年,董振堂出生在河北邢台新河的一个普通农家 。自幼,他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坚毅与果敢,对知识充满渴望,对国家命运满怀关切。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董振堂投身于旧军队,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怀着一腔热血,试图在旧体制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旧军队的腐败与黑暗,以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让他深感失望与愤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危亡迫在眉睫。而蒋介石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继续坚持内战。董振堂内心的爱国热情被彻底点燃,他与赵博生等将领毅然决定率部起义。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董振堂带领着26路军一万七千多名官兵,高举义旗,投身革命 。这次起义不仅为红军增添了有生力量,还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加入红军后,董振堂如鱼得水,迅速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红军将领。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入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入党后,他把多年积攒的三千多大洋全部交给党组织,坚定地表示:“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这份无私奉献和对党的忠诚,令人动容。
在中央苏区的战斗中,董振堂屡立战功。他率领部队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一系列战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他所率领的部队,如同钢铁洪流,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也因此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董振堂率红五军团担任后卫,肩负起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的艰巨任务 。长征途中,他们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但董振堂和他的战友们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血染湘江,为红军主力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遵义会议期间,董振堂率部在遵义东南布防,确保了会议的顺利召开;在金沙江畔,他指挥部队坚守九天九夜,成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飞渡金沙江 。红五军团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赢得了“铁流后卫”的美誉,董振堂也成为红军长征中最为耀眼的将领之一。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董振堂奉命率部西渡黄河,编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 。1937年1月1日,董振堂率红五军攻克高台县城 。在高台,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敌人很快集结了数倍于红五军的兵力,对高台城发起了疯狂围攻。
面对强敌,董振堂严格遵守上级指示,坚守高台,他深知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退缩。他带领红五军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九天八夜的激战中,红五军将士们浴血奋战,弹尽粮绝,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宁死不屈 。1月20日,高台城最终被敌人攻破,董振堂和两千八百多名红五军将士壮烈牺牲,年仅42岁 。
董振堂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毛主席曾深情地评价他:“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朱德总司令为他题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 。”徐向前元帅也称赞他“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上的光荣”。
河北石家庄董振堂同志纪念碑
如今,在董振堂的家乡邢台新河,建有董振堂事迹陈列馆、董振堂将军故居等纪念设施,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参观学习,感受董振堂将军的伟大精神。在高台,也矗立着雄伟的高台烈士陵园,纪念着那些在高台战役中牺牲的英雄们 。
邢台宁晋董振堂同志纪念碑
在董振堂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 。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更需要从革命先烈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董振堂将军的伟大事迹,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邢台新河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