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溯源

粽子溯源

作者:刘殿才

我国人民在端午节有食粽的习俗。粽子,古称角黍,因其形状有角有棱和用黍米为原料做成而得名。《本草纲目》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端午节食粽起源于公元前278年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粽子起源的故事 —— “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栋叶,皆汩罗之遗风也。”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也称:“屈原以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栋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窍,是即粽子之原起也。”

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古代的粽子中除黏米之外,还有粟、枣等配料。唐代,粽子已成为四季出现在市场上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且技艺也相当高。有一种九子粽:九个粽子用彩线扎在一起。唐明皇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的诗句,便是证明。同时,皇宫中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以小角弓射之,谁射中哪只,就吃哪只。诗人郑谷:“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也反映出唐代食粽已相当普遍。

到了宋代,粽子更是名目渐多,人们也把粽子打扮得更加新奇。《武林旧事》载:当时宫廷里的糖蜜巧粽,极其精巧,形态各异,有的结为楼台亭榭,有的结为舟楫车马。普通人家也多在自家门口设一大盆,放置些艾蒲、葵花,上面用五色纸线系上果子、粽子。祝穆在《事文类聚》里也认为宋代“端午粽子,品种甚多,形状不一,有角粽、锥棕、菱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名。”用艾叶浸米裹成的“艾叶香粽子”也出现在宋代。

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粽子有馅也似始于宋代。吴氏《中馈录》“做粽子法”记云:“用糯米夹枣、粟、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清宫里的“奶子粽”,则是以奶酪浸米后再煮成的。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百吟》中有“火腿粽子”的记述。

然而,对于粽子的由来,也有不同说法,《荆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之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白写在夏至节中:“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汉代许慎的《论文》、应劭的《风俗通义》和《风土记》等都有“食粽可在端午,也可在夏至”的说法。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早有春节食粽的习惯,且并非祭祀何人。可能古人食粽与“尝黍祭祖”和庆丰年的活动有关。

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在我国节令传统食品中已各有千秋,独具风味。北方粽子以北京的江米粽子为最佳,馅心有的是金丝小枣,有的是果脯、豆沙、山楂、芝麻、五仁等等;而江南的粽子又分广式和苏式的两种。苏式以上海、宁波、嘉兴、苏州的白米粽、鲜肉粽、火腿粽等为佳;广式粽子以椰茸粽、烧鸭粽、猪油粽、叉烧蛋黄粽、莲茸粽等为久负盛名。

从用料上看,大体可分为纯米粽子、有馅粽子和夹果粽子等。品种上有桃花粽、八宝、碱水粽之分;在口味上有甜、咸、香及本味鲜之别。粽子不仅成为端午节日的名餐美食,而且早已作为独具风格的方便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

#端午纳福# #共话端午# #我在头条过端午# #我要上微头条# #兰州头条# #记录我的生活# #散文# #端午# #头条首发# @头条创作者加油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美食   粽子   端午   宋代   屈原   夏至   豆沙   风土   汨罗江   火腿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