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英国公开赛第三轮战罢,中国军团7名选手出战仅2人晋级32强,雷佩凡4-1击败塞尔特、张家玮4-3逆转马修史蒂文斯成为仅有的亮色,其余5人悉数出局。可赛场却出现耐人寻味的反差:赵心童轰出133分、135分两杆破百,许医尘打出单杆102分,这些有高光进攻的选手全输了;反倒是雷佩凡一局50+都没打出来,却能稳稳拿下胜利。斯诺克的赢球逻辑,真的不只是看谁的进攻更猛吗?
下午5点率先登场的许医尘和高阳,把这种“进攻与胜利脱节”的矛盾摆到了台前。近40岁的许医尘对阵大卫利利,3-4惜败的结果虽遗憾,过程却足够体面。他在赢下的三局里轰出单杆102分,红球精准入袋、彩球衔接流畅,那杆破百让现场观众响起掌声;反观对手利利,赢下的四局也只打出两杆50+,可他更擅长在许医尘体能下滑的决胜局把控节奏,最终笑到最后。对许医尘而言,这趟征程更像“追梦收尾”,年龄带来的体能短板难逆转,但单杆102分的表现,早已超越输赢本身。
同一时间出战的高阳则多了几分可惜。对手米切尔曼恩因迟到被判负一局,等于给了高阳“白捡”的一分,可他还是没能抓住机会,3-4输掉比赛。整场较量两人仅曼恩打出一杆50+,高阳明明有更多上手机会,却多次在简单红球处理上出现失误,要么力度过大摔袋,要么走位偏差中断进攻。捡来的一局优势没能守住,暴露了年轻选手在关键局中稳定性不足的通病。
晚上8点的比赛,既有韧性也有遗憾。刘宏宇对阵塞尔比,开局就0-3落后,眼看要被横扫,他却硬生生掀起反扑——第四局轰出单杆破百,第五局、第六局又各添一杆50+,连追三局将比分扳为3-3,把“塞大师”逼到决胜局。可到了最关键的第七局,刘宏宇还是没能顶住塞尔比的“磨控战术”,一次防守贴库不到位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3-4惜败。他的表现让人看到韧性,却也说明:从“追分”到“赢球”,差的不只是进攻火力,还有关键球的处理能力。
同一时段的雷佩凡,则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赢球路。对阵塞尔特,他全程没打出一杆50+,进攻数据看似平淡,却靠精准的防守和机会把握4-1轻松获胜。塞尔特虽有一杆50+,却多次在红球堆防守时给雷佩凡留下薄球机会,而雷佩凡从不贪功,每次上手先清关键红球,再稳稳收下彩球,哪怕单杆得分不高,也能一点点建立优势。这种“不追求华丽、只保证赢球”的打法,恰好戳中了塞尔特急躁的弱点。
张家玮的胜利则多了几分戏剧性。他对阵有“威尔士龙”之称的马修史蒂文斯,在对手3-2拿到赛点的情况下,硬是顶住压力连赢两局。两人整场各打出两杆50+,没有破百,决胜局的较量更像“失误比拼”——史蒂文斯因一颗粉球走位失误中断进攻,张家玮顺势接手,清完剩余彩球锁定胜局。能在老牌名将的赛点压力下稳住心态,这份冷静比单杆高分更显珍贵。
晚上8点接场的吴宜泽,又一次在决胜局栽了跟头。他对阵卡特,前六局战成3-3平,决胜局本有机会拿下,却在关键时刻被卡特轰出单杆97分彻底打懵。吴宜泽的上手能力其实不差,可单杆得分能力一直是短板,往往只能打20-30分就中断,遇到卡特这种擅长在决胜局爆发的对手,很容易陷入被动。看着卡特单杆97分清台,吴宜泽在场边攥紧的拳头,藏着新生代选手成长的无奈。
凌晨2点的赵心童,成了最后一个登场的中国选手,也承载了最多期待。作为世锦赛冠军,他新赛季状态下滑明显,可这场对阵希金斯,他终于找回进攻手感——第二局轰出133分,第五局又打出135分,两杆破百的表现让球迷看到“小火箭”的影子。可最终还是2-4输掉比赛,问题出在“控场”上。希金斯没有破百,只靠三杆50+,却总能在赵心童进攻中断后抓住机会,要么用防守逼赵心童失误,要么用慢节奏磨掉他的进攻耐心。赵心童赢了单杆数据,却输了对比赛的控制权。
这轮战报藏着两个容易被忽略的真相。一是单杆高分从来不是赢球的唯一标准,赵心童、许医尘有亮眼的连续得分,却输在失误控制和节奏把控;雷佩凡没50+却能赢,靠的是“少犯错、抓机会”的务实打法,斯诺克终究是“谁失误少谁赢”的游戏。二是中国斯诺克的梯队隐忧逐渐显现,这次赢球的雷佩凡、张家玮都是中生代,小将吴宜泽、高阳稳定性不足,老将许医尘虽拼却难持久,新生代还没成长到能扛起大旗的地步,中间力量撑场的局面,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下一轮雷佩凡将对阵张家玮,至少还有中国选手冲击16强,可这场“内战”之外,更该思考的是如何把单杆优势变成赢球实力,把韧性变成稳定的胜绩。对中国斯诺克而言,这轮战报不是终点,而是看清问题、补齐短板的起点。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