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鼻炎反复?中医:调脾肺 + 按穴位,通鼻窍很简单

立秋一过,不少人又被鼻炎缠上了:晨起一睁眼就接连打喷嚏,鼻涕像关不住的水龙头,鼻塞到夜里只能张嘴喘气,白天昏昏沉沉没精神…… 不管是慢性鼻炎还是过敏性鼻炎,反反复复总不好,到底问题出在哪?

中医看来,鼻炎不是简单的 “鼻子发炎”,而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信号,尤其是脾肺虚弱的人,一到换季就容易被鼻炎盯上。今天就用大白话讲讲鼻炎的中医辨证思路,再教你几招快速缓解的小方法。

鼻炎老不好?根源可能在脾肺

很多人觉得鼻炎是 “鼻子的问题”,其实中医早就发现:鼻子是 “肺之窍”,而肺气的强弱又和脾胃密切相关。简单说,脾负责 “生产” 气血,肺负责 “输送” 到全身,如果这两个脏腑虚了,就像保卫身体的 “城墙” 出了漏洞,风寒、湿热等外邪很容易从鼻子入侵,反复引发鼻塞、流涕。

比如有的人一遇冷风就鼻塞加重,平时总觉得累、爱感冒,这就是典型的脾肺气虚;还有人鼻涕黄稠、口干舌燥,可能是肺里有热;如果鼻塞常年不缓解,鼻子堵得厉害,甚至头痛、嗅觉减退,就要想想是不是 “瘀” 住了。

3 种常见鼻炎辨证,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1. 肺里有热:鼻涕黄稠、口干咳嗽

最明显的特点:鼻塞时轻时重,鼻涕是黄色的,有点黏,偶尔还会口干、咳嗽,痰少但偏黄。鼻子里面红红的,摸起来软软的。舌头尖发红,舌苔薄黄。

这是因为肺里有热,像 “小火炉” 一样熏蒸鼻窍,导致鼻黏膜肿胀。就像烧开水时,水蒸气会让锅盖变得湿漉漉,肺经有热也会让鼻子分泌物变多,而且是偏黄的 “热痰”。

调理思路:清热通鼻窍。常用黄芩汤加减,里面的黄芩、栀子能清泻肺热,薄荷、荆芥像 “小风扇” 一样把热邪散出去,桔梗还能带着药效直达鼻子。

2. 脾肺气虚:遇寒加重、鼻涕清稀

最明显的特点:鼻塞早上轻、晚上重,一受凉就加重,鼻涕是白色的,要么黏糊糊要么像清水一样,量特别多。平时总觉得累、说话没力气,脸色发白,爱感冒,还可能有点咳嗽、痰稀。鼻子里面肿胀但颜色偏淡,舌头颜色浅,舌苔白。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尤其是秋冬换季时高发。脾肺气虚的人,身体像没关好的 “窗户”,风一吹就着凉,鼻子作为 “门户” 首当其冲。脾胃虚弱的人还可能伴有食欲差、大便不成形,因为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吃进去的东西没转化成能量,身体自然没力气抵抗外邪。

调理思路:补肺健脾、加固 “城墙”。肺气虚为主的人可以用温肺止流丹,里面的人参、黄芪能补肺气,辛夷、苍耳子专门通鼻窍;脾气虚的人适合补中益气汤,再搭配玉屏风散,就像给身体加层 “防护罩”,减少感冒和鼻炎发作。

3. 邪毒瘀滞:鼻塞持续、嗅觉减退

最明显的特点:鼻子堵得厉害,而且是常年堵,鼻涕黏白或黄,说话有鼻音,闻东西也不灵敏了,还可能头痛、耳朵发闷。舌头颜色暗红,甚至有小瘀点。

这种多是鼻炎拖太久,邪气在鼻子里 “赖着不走”,导致气血瘀堵,就像水管被杂物堵住,水流不通。鼻甲长期肿胀肥厚,光靠 “清热” 或 “补气” 不够,得把瘀堵的地方通开。

调理思路:活血通窍。常用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能活血化瘀,老葱、麝香(现在多用人工麝香)能打开鼻窍,让气血顺畅流通。如果头痛明显,还可以加柴胡、菊花理气散邪。

鼻炎发作时,按这几个穴位能快速缓解

不管哪种类型的鼻炎,鼻塞、流涕难受时,试试穴位按摩,几分钟就能舒服不少:

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小凹陷里,用食指轻轻按揉,每次 1-2 分钟,能通鼻窍、止鼻涕。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按下去有点酸麻,按揉 2 分钟,能缓解鼻塞、头痛。

足三里:膝盖下 3 指,胫骨外侧,经常按揉能补脾胃、增强抵抗力,减少鼻炎反复。

肺俞穴:后背第 3 胸椎旁开 1.5 寸,用手掌搓热后捂一捂,或轻轻拍打,能补肺气、散风寒。

最后想说:鼻炎调理,别只盯着鼻子

中医治鼻炎,讲究 “治表先治里”。平时少吃生冷、辛辣的东西,避免伤脾肺;天气转凉及时加衣,别让风寒趁虚而入;每天抽 10 分钟散步、打太极,增强气血循环。脾肺功能强了,鼻子自然少受罪。

如果鼻炎反复多年,建议找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和调理方案也得 “量身定制”。立秋后是养肺脾的好时机,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调理,明年鼻炎或许就能少犯很多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养生   立秋   穴位   鼻炎   中医   鼻子   鼻涕   气血   脾胃   风寒   头痛   思路   身体   舌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