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巨头动作不断,中国品牌敲开全球大门,未来能否站稳脚跟?

近期国际咖啡连锁巨头动作不断,星巴克传出计划出售在华70%股权。

可口可乐正准备打包旗下Costa,还和部分竞标者进入了初步谈判阶段。

美国饮料巨头KDP更是用全现金收购了皮爷咖啡的母公司JDE Peet’s。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些品牌近乎对折出售,Costa七年前被可口可乐以39亿英镑买下,如今标价只剩20亿英镑,缩水快一半。

放在十几年前,谁也想不到欧美咖啡品牌会在中国市场走到这一步。

2000年前后,星巴克把“第三空间”的概念带到中国。

那会儿国内现制咖啡市场几乎是空白,它靠着严控品质和打造白领生活符号,让大家慢慢接受了一杯30多块的咖啡,甚至把喝星巴克当成身份的象征。

后来Costa在2006年、太平洋咖啡在2011年、皮爷咖啡在2017年也陆续进来,全都跟着走“高溢价+空间体验”的路子。

2019年那阵儿,星巴克中国已经成了它全球第二大市场,门店占比18%,

中国也成了英国本土之外的第二大市场,那真是欧美品牌的黄金时代。

可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中国本土的咖啡品牌慢慢冒了出来,把市场搅成了另一番模样。

在中国市场,效率和价格才是更关键的,瑞幸成立才8年,库迪才3年,就靠着“9.9元咖啡”快速铺开。

它们从上游直采咖啡豆压低成本,自建烘焙厂减少中间环节,再用数字化运营提高周转效率。

小店模型还能省租金,这套全链路降本的打法,让咖啡彻底脱离了“小资圈”,变成了打工人随手买的日常饮品。

反观欧美品牌,就显得笨重多了,Costa过去五年关了100多家店,现在只剩300多家,2023财年的收入还没2018年高,之后干脆不单独披露业绩了。

星巴克更明显,2018年后中国区收入就涨不动了,2024财年还降了1.4%,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4%掉到2024年的14%。

很显然,面对本土品牌的低价攻势,这些欧美品牌要么跟不上节奏,要么只能选择抽身,曾经的“咖啡启蒙者”,在中国市场实实在在受挫了。

中国本土品牌不光在国内站稳了脚,还开始把模式往海外搬。

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均一年才喝6杯咖啡,到2024年已经涨到22杯,这背后多亏了本土品牌把咖啡价格打下来,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消费增速比一线城市快两倍。

瑞幸2023年先在新加坡开了海外首店,选这儿挺聪明的,华人群体多,大家对中国品牌接受度高,而且当地消费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都够,能测试模式能不能行得通。

后来它又进了马来西亚,2025年6月还在纽约开了美国首店。到了海外,瑞幸还是老办法:价格比星巴克低20%左右,用APP点单自提,减少等待时间。

库迪更猛,2023年从韩国首尔起步,靠“加盟+高性价比”快速扩张,2024年10月全球门店就破了1万家,其中海外超过2000家,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这速度在咖啡行业里很少见。

不光是现制咖啡,速溶赛道也有惊喜,三顿半搞出“冷萃提取+智能冻干”技术,既能保留咖啡口感,又能做到三秒速溶,正好切中海外露营、自驾这些户外场景的需求。

它通过亚马逊平台卖去欧美,2024年在那边的销售额就突破了5亿元,成了“中国精品速溶”的代表。

如此看来,中国咖啡品牌已经不是只守着家门口,而是主动去全球市场找机会了。

但话说回来,出海也不是容易事儿,中国品牌还得面对不少坎儿。

在欧美市场,星巴克一家就占了美国近三成的份额,欧洲那边星巴克、Costa、McCafé加起来也有四分之一的份额,消费者认这些老牌子很多年了,想挤进去得下不少功夫。

东南亚市场看着潜力大,可当地的Kopi Kenanga、ZUS Coffee也在快速发展,它们的咖啡折合人民币也就10块左右,中国品牌的价格优势根本不明显。

更实际的问题是成本和口味,美国的商圈租金是国内的2.5倍,人工成本也高不少,瑞幸在国内能卖9.9元,到了纽约只能卖到15元左右,低价逻辑根本复制不过去。

口味差异也麻烦,东南亚人爱喝高甜、加奶的咖啡,欧美更认低糖和原味,中国品牌带过去的产品得重新调整。

瑞幸在东南亚就特意调高了饮品甜度,还推出了当地喜欢的椰香口味。

不过中国品牌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数字化能力。

它们能快速收集消费者数据,比如哪款咖啡卖得好、什么时段下单多,然后马上调整策略,这比欧美传统品牌反应快多了。

库迪在东南亚还搞了“区域合伙人”模式,和当地企业一起干,共享利润也共担风险,这样能更快适应本地市场,开店的盈利周期也缩短到了6个月。

毫无疑问,全球咖啡产业的格局已经被中国品牌改写了。

过去二十年,是星巴克这些欧美品牌教中国人怎么喝咖啡;现在,中国品牌用更轻、更高效的模式,让咖啡变成了日常消费品,还试着把这套打法带到全球。

但想真正成为全球咖啡产业的“定义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外市场的成本压力、消费者习惯差异,还有品牌认知度的积累,都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中国咖啡已经敲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不再是边缘角色,未来能不能站稳脚跟,关键就看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优势,同时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

或许再过十年,我们会看到更多中国咖啡品牌在海外生根发芽,而“全球咖啡进入中国世纪”,也会从趋势变成既定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美食   脚跟   中国   巨头   大门   动作   咖啡   未来   品牌   全球   欧美   市场   海外   美国   本土   中国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