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上空的流云突然被一阵欢呼声“惊动”,横跨“地球裂缝”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它一亮相就摘下世界第一高桥、山区峡谷悬索桥跨度第一双桂冠,连美国CNN都忍不住感慨金门大桥得往后稍稍。
可这625米高空的钢铁脊梁,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的每一颗铆钉里,都藏着中国基建20多年的技术传承......
大桥通车的消息刚飘出贵州山区,国际舆论就掀起了波澜。
美国CNN率先发文,将花江大桥与旧金山金门大桥、悉尼港湾大桥放在一起比,直言后两者在这位“基建巨人”面前得往后稍稍。
其它西媒更直接,干脆用“工程壮举”四个字为它定调。
最有意思的是外国网友的反应。
美国福克斯新闻以“2小时山路变2分钟”为题报道后,评论区很快挤满了留言。
一位自称美国建筑师的网友说,作为同行,我得承认,这座桥的设计和建造太惊艳了。
还有人拿它和美国加州高铁对比,中国3年建成世界高桥,加州那高铁推进15年,连个峡谷都没跨过去,还超支几百亿美元。
老外的惊叹,源于花江大桥实打实的“硬数据”。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数据的背后,是贵州地形给建设者出的“难题”。
贵州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丘陵,光山头就有上百万座,8条大江还把地面切割出无数深谷,花江大峡谷更是被称为“地球裂缝”。
要修六盘水六枝到黔西南安龙的六安高速,这座桥绕不开。
工程师们测算后发现,桥面距水面得有625米,相当于200层楼叠在一起,从桥面扔个东西,自由落体到江面要11秒。
主跨得有1420米,比之前的“山区跨度冠军”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桥还长34米。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百大最高桥梁里,近半数都在贵州,这里早就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名号。
从早年的坝陵河大桥,到后来的北盘江大桥,贵州的桥一直在突破极限。
花江大桥能拿下“双第一”,不是偶然,而是贵州桥梁基因的延续,更是中国基建在极端地形下的又一次突破。
很多人好奇,这么难建的桥,为啥3年就能通车?
其实答案藏在建设者的巧思和硬技术里。
先说个“点石成金”的故事。
施工时,浇筑锚定需要大量粉煤灰,可贵州山区运输不便,粉煤灰一度紧缺。
工程师们看着工地旁的白云岩碎石,突然有了想法:把碎石磨成细粉,能不能替代粉煤灰?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磨细的白云岩粉不仅能用,还让混凝土强度更高,光材料费就省了上百万元。
还有主缆的安装。
主缆是大桥的“脊梁”,由217束索股组成,每束又有91根钢丝。
工程师们先用无人机牵出第一根先导索,再“套娃式”拉粗绳,最后用北斗定位把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
这是什么概念?误差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粗细。
索鞍更是突破传统,用锻焊工艺替代铸造,让41.3吨的鞍体抗压强度提升44%,实现轻装承重。
就这样,大桥施工时,93段钢桁梁仅用2个月就完成高空合龙。
这些技术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之前无数座桥的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是中国基建“传承中创新”的最好证明。
对老外来说,花江大桥是“工程奇迹”,但对贵州百姓来说,它还是“致富桥”、“幸福桥”。
在花江峡谷下方的小花江村,以前村民往来两岸要绕2小时山路,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大桥开工后,村里百余名青年陆续返乡,有人规划建悬崖酒店,有人要搞露营基地。
有村民称,以前村里的蜂蜜、腊肉要运出去,得翻好几座山,现在桥通了,货车2分钟就能过来,咱们的东西能卖更远了。
交通变化更直观。
以前从六枝到安龙要3小时,现在1.5小时就能到,贵阳到贞丰的车程也从3小时缩到2小时。
更别说旅游了,大桥的云渡服务区能“云上看山”,还能体验蹦极,再串联起黄果树瀑布、万峰林,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就成了。
这座桥不只是让出行变快,更让山区的百姓有了更多机会。
花江大桥不是“孤例”,它的背后是中国桥梁20多年的传承路。
24年前,贵州坝陵河大桥首次触碰世界最高桥纪录,让中国桥梁开始被世界关注,19年前,北盘江大桥以565米高度霸榜“世界第一高桥”。
如今,花江大桥以625米高度、1420米跨度,再次刷新纪录。
这20多年里,技术一直在升级。
从早年的传统施工,到现在用北斗定位、激光雷达、智慧缆索系统,中国桥梁的技术越来越智能。
现在的贵州,已经有3万座桥梁,像一张网一样串起了高速路、旅游线,彻底打破了“地无三尺平”的限制。
这些桥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中国人敢闯敢”的精神象征,不管地形多复杂,不管技术多难题,总能找到办法突破。
信源:环球网 2025年10月1日关于““世界之最”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开通,外国网友“难以置信”:三年竣工?令人惊叹!”的报道
信源截图
回头再看花江峡谷大桥,它625米高空的钢铁脊梁,在流云间舒展的样子,像极了中国基建的“成长轨迹”,从追赶到领跑,从突破到传承。
它不只是一座桥,更是连接山区与外界的“希望线”,是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名片,更是咱们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的体现。
从贵州的3万座桥,到全国的高铁网、高速路,中国基建一直在用技术突破天堑,用通途连接人心。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高、更长的桥,但不变的是那份为民建桥的初心,和传承创新的精神。
而这,才是中国基建最动人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