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影片《南京照相馆》开篇,孩子们清脆的童谣声,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带着对和平的渴望,对家国的眷恋,刺破1937年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南京城……瞬间击中了观众的内心,带着大家一起去跟随镜头聚焦于贡院街“吉祥照相馆”这一方小小天地,撬开那段沉重的历史。纵观《南京照相馆》,顿感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伤痛的沉痛回望,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它以艺术的力量,将那段沉重的记忆化为不灭的精神火种与永恒的和平警钟。
凡人之躯,何以脊梁?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贡院街上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这里在日军的铁蹄下,成为了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也成为了守护历史真相的隐秘阵地。影片中的人物,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胆小怕事的邮差阿昌,一心只想保护家人的照相馆老板老金,为了生计在乱世中挣扎的戏曲演员毓秀……他们都是凡人之躯,当看到同胞被残忍虐杀,看到日军企图用相机掩盖罪行时,这些小人物心中的怒火被点燃,他们的良知被唤醒,毅然选择了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抗争,守护着真相和尊严。这些凡人身上烙印着最真实的人性弱点与生存困境。当侵略者的屠刀斩断日常,当同胞的血泪灼痛双眼,当日军妄图用相机粉饰暴行、篡改历史时,这些小人物内心蛰伏的“怒”与“义”被骤然点燃。他们的抗争,是基于最朴素的正义感与家园情结的本能爆发。照相馆从记录幸福的场所,蜕变为守护真相的堡垒、抵抗遗忘的阵地,其力量正源于这种“普通人何以成为脊梁”的真实刻画。他们的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明知恐惧却依然选择挺身而出,这才是中国人民大众骨子里的志气。
幕布山河,何以中国?影片《南京照相馆》中最为震撼也是让我们动容的一幕,在暗无天日的地窖里,孩子们说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老金颤抖着双手,缓缓拉动幕布,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一一呈现:雄伟的长城、秀丽的西湖、庄严的故宫……那一刻,大家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暂时忘却了外面的战火与苦难。“大好河山,就当寸土不让。”这句台词,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们的心上,激起千层波浪。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即使身处绝境,即使生命随时可能消逝,他们心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也从未改变。何以中国?这就是我们人民大众心中不变的信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样的誓言在生死边缘掷地有声时,这句台词便超越了口号,成为深入骨髓的信仰宣言。它宣告着:即使肉体被囚禁于方寸之地,精神的家园与对故土的热爱从未沦陷。山河影像成为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绝望中的坚守,也强化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对国土主权的捍卫,其根基在于每个国民心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眷恋与责任。
影像双刃,何是血证?影片《南京照相馆》深刻揭示了影像力量的双刃剑。影片中,日军的暴行令人发指。江边射杀百姓,江水被染成红色;当街衣不蔽体的女子求救,身后随意射杀的百姓;因哭闹被摔死的婴儿……这些画面虽然没有过多的血腥展示,却通过导演的巧妙处理,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而此刻影片里的镜头语言更具穿透力,不仅如利刃般刺痛观者神经,更是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此外,影片中呈现更具讽刺与批判意义的是,施暴者自身也在利用相机。他们企图精心构图,将屠杀现场伪造成“日中亲善”的假象,妄图用影像篡改历史、掩盖罪行。这种对影像工具性的极致利用,暴露了侵略者极致的虚伪与对历史的亵渎。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爱国青年冒死接力守护记录日军罪行的相册,其意义才显得无比重大。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本相册,更是铁铸的真相本身,是刺破谎言、将战犯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关键证据。吉祥照相馆的暗室冲洗、相册的秘密传递,成为一场无声却惊心动魄的历史保卫战,再次用真实的影像告诉我们:血债滔天,罪不可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真相不容篡改。走出《南京照相馆》的光影世界,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今日的和平绝非理所当然,它是无数如阿昌、老金、毓秀一样或知名或无名的先辈,用血肉与信念在至暗时刻奋力搏杀换来的。历史真相不容篡改,民族记忆不容淡忘。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