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58岁的张大妈又坐在厨房小桌前,手里紧紧攥着测血糖仪。每天扎手指仿佛成了生活里的一项“必修课”,但这阵子她却愈发困惑:自己明明天天测得很认真,按时吃药,偏偏体检时医生一句话把她问蒙了。
“你的血糖控制分明不理想,是不是方法搞错了?”张大妈下意识地反驳:“我每天都测的!”医生却摇摇头:“可你测的,可能是‘假血糖’。”
一时间,张大妈心头咯噔一下。这“假血糖”,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血糖仪不可靠吗,还是自己测的方式真的有问题?
其实,看似简单的测血糖,如果方法出了差池,付出的时间和汗水也可能白忙一场。
今天,我们就把藏在血糖监测背后的“隐形陷阱”全盘讲明:测血糖这8个坑,糖友一不小心就可能“全中招”!你以为自己全做对了吗?尤其是第5个,很多人到现在都还在犯!
不少人在家自测血糖时,都以为“扎一下手指、滴一滴血”就万事大吉。但实际上,90%以上的家庭型数据出现误差都和操作细节有关。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综述,高达21%的糖尿病患者自测数据偏差明显,而造成失真的原因,往往不是仪器故障,而是“测法失误”。
比如,有人测血糖时直接用指尖油渍、残留饮食的手头操作,也有人误把“起床后”当作“空腹血糖”……种种小疏忽,都是数据不准的元凶。
临床数据显示,经过标准化培训后,患者自测血糖的准确性可提升30%以上,这足以说明:测法比仪器更关键!
1.洗手的学问:不洗手,数据可能高出20%以上
很多人嫌麻烦,测血糖前不洗手,甚至用酒精棉随便擦拭。殊不知,手指残留的糖分、油脂,哪怕肉眼看不见,也可导致血糖值“虚高”。有实验证明,未洗手的数据可能比实际值高出20%。正确方法是:用温水和肥皂彻底清洗手指,并擦干。
2.针扎部位随便选?错!
长期 扎同一根手指或同一处皮肤,会造成组织硬化、出血困难,甚至影响血液成分。第三、第四指的侧缘是最佳选择,痛感低、血管丰富。不要用拇指、小指,更不要总扎一个地方。
3.饭后两小时不是你以为的“两小时”!
很多糖友都知道要“饭后两小时测血糖”,但错把吃完最后一口的时间当作起算点。其实正确的起始点是“第一口饭入口”起计!只要起点错了10-15分钟,血糖峰值就会“溜走”。饭后两小时指第一口食物进入时间后两小时。
4.“早起血糖”≠“空腹血糖”
早上刚醒测的血糖不等于标准空腹血糖。如果夜间进食、饮水,或凌晨有加餐,“空腹”状态就已打破。标准空腹血糖应是至少8小时未进食,最好在清晨6—8点完成测量。
5.测前剧烈运动,让数据“假低”
有的患者晨起先运动后再测血糖。一项临床实验发现,运动后血糖短期下降,容易造假低血糖假象。建议测血糖前休息10-15分钟,不要刚锻炼完立即测。
6.用力挤手指出血?小心“假低血糖”
针口不出血时,很多人习惯“狠挤”几下。其实强力挤压会混入组织液,稀释血样,让血糖读数偏低。正确的做法:可轻轻按摩手指根部促进血液流动,绝不猛挤针眼。
7.血糖仪和试纸不校准,数据早偏了
不少人忽略血糖仪和试纸的批次问题。试纸换批、仪器长时间未校准或保存不当,都会产生10-15%的偏差。建议每次换新试纸后认真核对校准码,规范操作,并注意存储温度、湿度。
8.试纸过期用,等于白测
不少糖友以为试纸没坏就能用,其实过期试纸检出率偏差可达30%以上!务必确认试纸未过保,并避光、防潮存放。
准确测血糖,这几步一定要记牢:测前用温水和肥皂洗净并擦干手;选择第三、第四指侧缘,每次轮换;测“空腹血糖”时,应保证8小时未进食且早晨测;饭后计时从第一口饭入口起。
测前避免剧烈运动,静坐10-15分钟:血量不足时轻轻按摩,不要用力挤捏;每更换新试纸或仪器时都要正确校准;确保试纸有效期内并妥善储存。
医师共识强调,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基础,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前提。错测、误测只会让你在健康管理路上踩“假脚印”,甚至延误病情。每一次精准的数据,都是守护健康的小护航。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2023年版)》
《糖尿病血糖控制与并发症预防专家共识》
《家庭自测血糖操作规范》. 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文件
《社区糖友自测自管实用指南》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