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许倬云。 IC供图
南都记者从许倬云生前所在的相关基金会获悉,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离世,享年95岁。他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家之一,并著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行销海内外的大众史学名著。晚年的许倬云活跃于自媒体平台,通过多种渠道与年轻人对话。他曾自白:“愿尽我之能,替中国人呼唤。”
许倬云与广东出版,有着很深的渊源。南都记者查询发现,今年4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许倬云新书《千秋一脉》。据出版社介绍,“全书以历史专题为线索,对许先生一生的主要史学思想进行了全新梳理,以呈现出其全部学术观点的内部连续性和内在逻辑。”
他的成就:
清华寄送录取通知书曾附赠《万古江河》
许倬云出身江苏无锡世家,其父许凤藻曾在福建厦门任职,1930年,他和孪生弟弟许翼云降生于厦门。弟弟身体健全,而许倬云出生时手脚就有残疾,但他意志坚强,从小学着自己克服困难。上世纪50年代,许倬云从台大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成后曾回到母校台大担任历史系主任,1970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后担任该校长聘及讲座教授、荣休讲座教授,并被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聘为荣誉教授或讲座教授。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许倬云主要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其学术代表作包括《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等,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名著。2019年,清华大学为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就一同附赠了许倬云的《万古江河》,时任校长邱勇写道:“此书‘让读者在回顾数千年历史的过程中深切感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他的学术:
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诠释者”
许倬云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古代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其学术贡献和跨文化视野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著名学者杜维明指出,许倬云的学术“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尤其肯定他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现代化转型”问题上的深刻洞见。
葛兆光认为许倬云的《说中国》“打破了传统王朝史叙事,以多元互动重构中国概念”,是“具有范式意义的尝试”。王汎森称许倬云为“跨越学科藩篱的典范”,并特别提到其《西周史》“将考古、文献与理论结合,奠定了早期中国研究的里程碑”。《纽约时报》曾在其书评版(2012年)介绍许倬云时,称他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诠释者”。
许倬云的学术地位建立在其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上,尤其以“大历史”视角和对中国文明特质的阐释著称。
他的自白:
和年轻人对话,与时不我待的心情有关
耄耋之年,许倬云笔耕不辍出版新书,还通过多种渠道与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话。据他所言,这种积极倾吐的欲望与一种“时不我待的心情”有关。
2023年,他曾通过社交媒体发出一段真挚的自白:“这一年内,我的老朋友、老同学一个一个纷纷离去,差不多每一个月我会听见一个人走了,甚至更密集。(我)很矛盾,一方面我愿意早点走,我不必再负担感情上的担子,另一方面我不愿意离开(夫人)曼丽。儿子、孙子他们有自己的天下,有自己长程的(人生),我没法长陪,但是夫妻两个是连翅膀的,并肩的,这就是我最矛盾之处。我在世一天,我愿意尽我之能,替中国人旷野呼唤,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做这个事情螳臂当车,挡不住;精卫填海,填不满。”
他与广东
与广东出版渊源颇深 新作刚于今年4月出版
今年3月,许倬云在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从历史看管理》丛书。4月,许倬云在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新作《千秋一脉》。前者从管理学的领导、组织、管理、人物、时代五个维度出发,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为镜鉴,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后者以历史专题为线索,收录许倬云100多篇论文。
进一步阐发完善其“大历史观”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今年4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许倬云新书《千秋一脉》。据出版社介绍,“全书以历史专题为线索,对许先生一生的主要史学思想进行了全新梳理,以呈现出其全部学术观点的内部连续性和内在逻辑。”
据介绍,《千秋一脉》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系以作者对于中国古史演变过程的思考作为线索,从亲缘特色、家国文化、文官制度、知识分子、精耕农业五个角度,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化之本”。下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流”,将中国历史无穷变动中一格一格的“蒙太奇”串联起来,梳理了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碰撞、交流、融合、统一中,“常中求变”“变中寻常”,一步步发展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集血缘、文化、政治、经济共同体为一身的复杂“共同体”。
该书是许倬云对其“大历史观”的进一步阐发与完善。“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比较学、考古学、系统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全景式展现了千年中国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为当代中国人从历史的‘变与不变’中找到应对万变的底气。”出版社介绍道。
许倬云曾说,“我最近反省自己一辈子的学术研究,渐渐悟出一些线索:我其实是做了一辈子的‘旁观者’,常常不能亲身参与其中,却学会了设身处地,以体会领略的习惯。”
“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
有学者表示,许倬云将散落在青铜器、简牍中的管理智慧,淬炼成一套植根本土的领导力学说,这不仅是企业家的历史课,更是一场管理学的“文化寻根”。匹兹堡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资深出版人冯俊文长期担任许倬云的助手,据他观察,许倬云进行“文化寻根”,与他对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息息相关。
许倬云曾在书中写道:“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还可以回到那里去。”
冯俊文介绍,许倬云是无锡人,从明末东林书院开始,无锡读书人的风格就是注重“实学”,也就是注重学问在人间的现实功用。而许倬云几乎整个青少年阶段都在战乱中度过,也见多了国家、民族、父辈的苦难。在他的观念里面,读书人要介入现实、参与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他强烈的人生底色。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朱蓉婷 周敏萱
综合南方+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