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24小时,特朗普作出决定,一口气对14国加税,冤大头浮出水面

距离“对等关税”期限只有最后24小时,特朗普做出决定,一口气对14国加税,而这一博弈中,“冤大头”也开始浮出水面。那么,特朗普的举动有何用意?他又能否如愿以偿呢?

当地时间7月7日,特朗普拖了三个月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一口气给14个国家贴上了关税标签,税率从25%一路加到40%。此时距离他最初设定的谈判期限——7月9日,只剩最后24小时。在这最后的关头,特朗普公开了决定,把关税大棒挥向全球。

其中“最冤大头”的,非日本莫属。作为美国重要贸易伙伴,日本一开始就没有坐以待毙。从4月开始,日本与美国进行了七轮部长级谈判,结果谈了半天,不仅没谈成,还把原来的24%关税提高到25%。特朗普的信中说得很直白——25%已经是“温和”的数字了,远低于弥补美日贸易逆差所需的水平。他还强调,这是“仅仅25%”,言外之意,你要是再反抗,税率还得继续涨。

而日本首相石破茂也不是省油的灯,明确表示“不轻易妥协”。对他来说,这不仅是谈判,更是底线。日本是美国的盟友,还是重要投资者,却被特朗普当成“国家安全威胁”的代表,这自然让日本无法接受。

再看成为特朗普这一波加税行动对象的这14个国家,涵盖亚洲、非洲、欧洲等地。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突尼斯被征收25%;南非和波黑30%;印尼32%;孟加拉和塞尔维亚35%;柬埔寨和泰国36%;老挝和缅甸最高,达到40%。很明显,这一轮加税打击面大,覆盖了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力度也比之前更猛。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给14国领导人发的信,几乎全是模板复制。比如,波黑总统是女性,他却写成“总统先生”。外交无小事,这种低级错误,对国家元首来说可不是什么小疏忽。

由此来看,特朗普这回使用信件,并不是单纯的通知,更像是一种舆论战。他知道媒体会大肆报道,所以一边写信,一边放消息,还安排高官上节目施压,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采访时说得很清楚,如果8月1日前谈不成协议,就恢复到4月宣布的关税标准,甚至可能更高。

最终目的很明确——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特朗普在信中也没有掩饰这一点,比如他在给日本和韩国的信中,就“建议”企业直接在美国建厂生产。特朗普保证,会在几周内批准所有流程,而且“快速、专业、常规化”。换句话说,谁在美国投产,谁就能免税,这也符合他“美国优先”的主张,用政策倒逼企业回流美国。

可问题来了,这么高的关税,真能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吗?从历史经验来看,答案并不乐观。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无疑是最先受到影响的群体。美媒指出,这些国家对美国出口的商品涵盖汽车、半导体、医药、机械等多个关键领域,一旦加税,首当其冲的是物价上涨,老百姓买车买药都得多掏钱。

还有资源,比如南非出口的铂金,美国进口量的50%都来自那里,一旦征收30%关税,美国高端制造业就得跟着遭殃,这种情况下,加税不是解药,反而可能断药。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为了避税搬厂建厂。建厂周期长、成本高、政策不确定,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因此,很多企业宁愿承担关税,也不愿意迁移供应链。更别说,其他国家也同样可以对美国报复。

事实上,这种反制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印度已经向WTO通报,将对部分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欧盟也放出话来,谈不成协议就反击。市场反应已经说明一切。特朗普一宣布加税,7日美股应声大跌,道指跌了422点,三大指数全部下滑。这反映出的正是投资者的焦虑,担心贸易战再次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也担心高通胀和利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再度加剧。

说到底,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是一场赌局,他赌的是,靠强硬政策逼迫他国让步,把制造业“弄回”美国,还能顺便当成政绩,为中期选举和自身之后执政铺路。可这招能否见效,恐怕得打上大大的问号。

短期看,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将成为第一批买单的人;中期看,多国反制可能加剧贸易摩擦;长期看,美国经济只会因“折腾”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体系建设,而不是一次次挥舞大棒,贸易战没有赢家,经济搞砸了,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财经   冤大头   水面   口气   小时   美国   关税   日本   波黑   制造业   南非   企业   反制   大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