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涛) 7月30日进入中伏,迎来一年中最热的10天。7月29日,山医大一院中医科主任郭洪波提醒,一年最“毒”的时候,暑、湿、热,三邪夹攻,阳气外泄,正气最虚,中伏养生,稳住阳气是头等大事,要记住3个“三”,健康过伏天。
三处别贪凉。中伏,人体毛孔张开、阳气外浮,寒气一旦趁虚而入,易隐在经络、藏在关节、躲在脏腑。三伏天,尤其中伏这段时间,要守住头、腹、脚三处,别贪凉。空调、风扇不能直吹头,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汇聚之处,冷风一吹,最容易头痛、偏头风,严重的还能引起面瘫;肚子不能受寒,脾胃属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寒气侵袭肚子,脾胃就虚了,吃啥都消化不了,还容易腹泻、积食、食欲差;脚不能泡凉水,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又布满与五脏六腑相通的反射区,寒从脚入最伤肾。
三样要多喝。中伏不光热,还湿。暑湿合邪,最爱缠着中老年人,尤其体内阳气虚、脾胃功能弱的人群,一不小心就中暑、湿热上身。中伏推荐饮用“三杯水”,西洋参麦冬水,中伏汗出多、睡不安、生津不足,心阴容易受损,西洋参3克、麦冬5克,每天用保温杯泡着喝,清心降火,润肺生津,对夏季心烦失眠有帮助;生姜红枣水,中伏虽热,但“暑中夹寒”,生姜3片、红枣3颗煮水喝,既能养胃暖身,也能补气护脾,是三伏养阳经典搭配;茯苓薏仁水,湿气重的人,舌苔厚腻、身体沉重、脸上油光、水肿浮肿,用茯苓10克、薏仁15克煮水当茶饮,一天喝500毫升左右,帮助排湿,不伤正气。
三时做三事。中医讲“春夏养阳”,中伏正是补阳气的黄金时期,而一天中有“三个时辰”,要做对“三件事”,阳气才能稳住。第一件事,早上7时前起床,晒背补阳,中医说“背为阳中之阳”,三伏天阳气最盛,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阳台上晒背10分钟至15分钟,缓解颈肩僵硬、促进气血流畅;第二件事,11时到13时,静养护心,午时阳气最盛,也是最容易上火、心烦、烦躁的时候,这个时段不要剧烈活动,不要暴晒出行,最好小睡20分钟,养心护神,恢复气血;第三件事,21时前入睡,养阴护阳,晚上阳气归于肾藏,是身体恢复的重要时刻,21时后最好别看手机、少动脑,22时前睡觉。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