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银杏叶
编辑 | 银杏叶
北京西单大悦城寿司店外,看不到头的队伍和将近200分钟的等待时间并不只是某一天的偶然现象,几乎每一天都是如此。
日本餐饮的品牌进驻中国,就像是“闷声发大财”的貔貅,所到之地分毛不剩,店面迅速扩张,市值接连突破万亿大关。
而遍地都是的中餐店,却很少有这种情况。
日料店外,年轻人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排队拍照打卡,而中餐店的服务员却像机器人一样,百无聊赖的擦拭着根本没人光顾的餐桌。
这不禁让人疑惑,日本料理到底怎么把中国市场玩得这么风生水起的?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新京报】【蓝鲸新闻】【环球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金羊网】【抖音博主:老沫说餐饮聊品牌】【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现在的餐饮品牌里,“寿司郎”这三个字无疑是最火爆的名字。
在9月12日一位博主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寿司郎”店外排队1500人以上,最低要等到六个小时。
它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还能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呢?
其实,这不是大部分人舌尖上的任性,也不是味蕾的挑剔,而是品牌效率全面提升的结果。
日本料理在中国从来都不是只靠口味取胜的。
他们把成本压缩到极致,再搭配标准化的强制管理。
“寿司郎”自成立以来用了9个月时间,开了100多家海外的门店,其中有八成以上都选在了中国。
进店就能看到:机器人在后厨捏寿司、店里全是智能传送的双轨道、落座以后用平板自助点单。
机器人每小时能做3600份寿司,人工成本一口气砍掉60%;点单平板、双轨道送餐,对于人工的需求狂减了一半以上,成本控制27.1%,比行业均值低一截。
走近后厨就能发现,里面没有任何一个“闲人”,后厨里面随时像机器流水线一样转动着,省人又省事。
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店员工作的效率:一个兼职的学生洗完碗不会杵在那一动不动,还能顺手去煮面。
还有就是“寿司郎”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和质量,他们和顺德的一家渔场合作了十年。
这十年间,专门有人把原材料从鱼苗一直盯到食客进嘴,就连小鱼苗要吃什么品牌的饲料都会参与决策。
在进行采购的时候,不管原材料的成本是多少,在最终一锤定音的时候依然会保留着35%的毛利。
不仅是这些,体验感也是“寿司郎”的一大杀器,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是不爱吃中餐,毕竟每个人都长了一个“中国胃”。
现在更多的人是喜欢花小钱,买大满足。大部分的日料店里,BGM响起的同时,你的专属传送带就会送来美味的餐品。
不仅让人填饱了肚子,还吃出了仪式感和参与感,每个细节都满足了顾客的胃口。
这一系列的操作直接促成“寿司郎”的母公司在仅仅9个月的时间里,国际业务利润暴增118.9%,中国市场成了妥妥的最大贡献者。
而同样依靠中国市场年入百亿的,还有接下来这一位。
你敢想象吗?现在在萨莉亚吃一顿西餐只要花35就能吃得饱饱的,花50就能吃的心满意足,让你扶着墙出去。
有着“意大利沙县小吃”之称的萨莉亚,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聚会、探店的新去处。
和那些动不动就大几千的西餐店相比,这家店简直就是性价比之王。
这就让人忍不住好奇,这么便宜的定价怎么赚一百多亿的?
其实秘诀很简单,就一个字:抠。你根本想象不到,萨莉亚为了省钱,抠到了什么程度。
在原材料的采购上,这家店就像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早在上个世纪萨莉亚就打造了自己的工厂,里面还包括是食品加工的环节。
原材料土豆的产量从6000斤直接飙升到两万斤,葡萄酒也是直接和意大利的源头工厂对接,直接跳过中间商,压缩成本。
在后厨,也是一样的抠到极致,中央厨房统一给各个门店配送半成品,直接简化了繁琐的制作程序。
只需要加热和装盘,极大缩小了出菜的时间。
即使是在高峰的用餐时间,只要有两三个人就能轻松应对客流。
日本的一家电视台曾经做过现场的实际测试,一位顾客一次性点了15道菜,结果只用了十分钟,就全部上菜了。
再说到萨莉亚的价格,现在国内随便一家西餐店,吃一顿饭动不动就要大几千。
它的创始人正垣泰彦曾经说过:菜品的价格过高的话,普通人根本承受不起,菜品的定价应该是我们所做的事。
所以,他大胆的决定把低价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在传统西餐的价格上直降70%。
可同样作为国内预制“顶流”的西贝,价格却比萨莉亚高了不少。
其实,萨莉亚能取得成功也不完全是因为价格,还有所有员工的务实主义。
日本的总部差不多有100多个人,但是你根本不会看到这100多个人全部都在办公室。
他们每天都会亲自去巡视门店,把控每一个细节的精准度。
之所以能成为年轻人的“食堂”,更是因为它的菜品质量和用餐体验。
这种品牌忠诚度在消费者中代代相传,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以前做女儿时,一直在萨莉亚消费,现在成为别人的妈妈,依然带上女儿来萨莉亚。”
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口碑。正因为这些,萨莉亚的业绩逐年攀升。
根据最新的财务报告,2024年的前九个月,萨莉亚在亚洲区域,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表现十分亮眼,销售额达到了58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6.6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1%。
这些外企在中国大地上取得的亮眼成绩,不禁也让我们思考起了很多严峻的问题。
国内不少的中餐企业,直到现在还在基础的效率问题上栽跟头。
有一个火锅店的老板曾经说过,后厨切菜的浪费率已经达到15%了,就是说10个土豆,有1个半都浪费了。
这就导致有的时候明明食材是够的,但就因为这些损耗不得不多进一些多花钱。
再加上员工排班没有规划,忙的时候常常人手不够,闲的时候大家又聚在一起没事干。
而且现在的人,更注重吃饭的仪式感,现在大部分的中餐店还停留在“吃饱了就行”的概念里。
却忽略了很多人现在对于情绪价值的需要,甚至有时候和店员说话,他也当没听见一样。
店里的桌椅很拥挤,服务起来就像是机器人在完成特定的程序,即使是再好吃的饭,吃完就立刻想拍屁股走人。
再比如去吃一家稍微火爆一点的店,等上几个小时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可是端上的菜品,味道却和等待的几个小时不对等,时间浪费了不说,肚子也没有填饱。
品质不稳定,这恰恰是中餐的难点,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突破的,国内有家连锁店就做了新的尝试。
中央厨房统一处理食材,这样一来,后厨的面积缩小了,利润也提高了,最关键的是品质稳定了。
但是日本的餐饮局限性也在慢慢显现,过去追求流程化,很容易丢失“吃饭”的灵魂。
如果还一直守着现在的模式不创新的话,现在的排队长龙,没过多久就会消失。
现在在世界各地,中国菜的受众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有将近七十万家中餐馆。
中国菜的魅力就在于:每一种味道都能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不管你在哪里,一口中国味道,瞬间就能给你拉回到家乡。
川菜的热浪奔放,粤菜的精致典雅,东北菜的淳朴,这些不管是多美味的外国菜都比不了的。
其实最终能安慰“中国胃”的,从来都不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标准化”餐品。
而是那一口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却充满情怀和感情的锅气。
日本料理来势汹汹,确实是掀起了新的潮流,可中国传统美食屹立几千年不倒,自然是有它独到的风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新京报】【蓝鲸新闻】【环球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金羊网】【抖音博主:老沫说餐饮聊品牌】【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