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糖葫芦卖40元,你愿意掏钱吗?这个问题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吵翻了天。就在过去几天,一种裹着奶皮子的冰糖葫芦突然爆火,被网友戏称为“糖葫芦界的爱马仕”。
售价20到40元不等,排队动辄1–2小时,多地门店频频断货。这到底是新消费潮流的自然演进,还是又一场收割年轻人钱包的“智商税”?
从浙江到长沙再到济南,奶皮子糖葫芦几乎一夜之间成了今秋最火的街头甜品。据多家店主反馈,10月底以来订单量激增,部分热门门店的预约已经排到了11月5日之后。有顾客坦言,为了买到一串草莓奶皮子糖葫芦,硬是在寒风里排了将近90分钟。

可真吃进嘴里,不少人却直呼“口感普通”“奶味淡”“还不如小时候五毛钱一串的山楂糖葫芦”。在小红书和抖音上,“40元糖葫芦值不值”这个话题下,质疑声和打卡照齐飞。有消费者掰着指头算账:4颗草莓+一张奶皮+糖衣,成本“撑死十几块”,卖40元纯属溢价。更有人调侃:“小时候5毛钱能吃三串,现在40块买个寂寞。”
但话说回来,商家真有那么“黑心”吗?一位在济南经营甜品摊的店主跟我聊了实话:他们用的奶皮子可不是超市里常见的奶片,而是内蒙古产的干制奶皮。最近原料奶价上涨,加上运输受限,一张奶皮的进货价已经涨到30–50元,还经常断货。草莓也不是随便挑的,多用丹东红颜或章姬这类高端品种,单颗采购价就在2–3元。再加上糖、竹签、包装、平台抽成,以及核心商圈日均300–500元的摊位租金,一串定价40元,“真没多少利润”。
另一位长沙商家也证实,他们推出的奶皮子菠萝蜜糖葫芦原价40元,用券后28元,但因为奶皮子缺货,每天最多只能做30串左右。
说实在的,这波热销背后,其实是供应链紧张和网红效应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商家在故意“割韭菜”。这一点很关键。

换个角度看,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其实延续了近年来“传统小吃高端化”的清晰路径。就像此前38元的酱香拿铁、28元的文创雪糕,消费者买的早就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种社交货币——发朋友圈有面儿,发小红书能获赞,发抖音能跟风。
数据显示,10月30日至11月2日短短三天,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量就超过2800万次,带货转化率显著高于普通甜品。对比十年前5毛钱一串的山楂糖葫芦,如今的“爱马仕版”显然精准瞄准了Z世代“为体验付费”的心理。
但问题来了:当新鲜感褪去,复购率还能撑得起这个价格吗?别忘了,2023年某网红青团刚上市时也是一票难求,结果三个月后销量直接腰斩。这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很短。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被贴上“智商税”的标签,口碑反噬可能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毕竟,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但绝不接受被当成冤大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40元一串的奶皮子糖葫芦,到底值不值?

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一道关于“成本vs售价”的算术题,而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社交表达的消费选择。如果你买它是为了拍照打卡、融入话题、获得片刻的仪式感,那它或许值这个价;但如果你期待的是味蕾上的惊艳,那大概率会失望。毕竟,糖葫芦的本质是街头小食,不是米其林甜点。
重点来了:网红食品的魔咒,从来不是“贵”,而是“不可持续”。当供应链跟不上热度,当消费者的新鲜感消退,当社交平台的流量转向下一个爆款,再贵的糖葫芦也会被打回原形。奶皮子糖葫芦会不会重蹈青团的覆辙?现在下结论还早,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使命:制造话题、拉动流量、测试市场。
最后问一句:你为网红食品花过的最冤一笔钱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