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三方案?
这篇文章,几年前就发表了,今天重新修订一下,补充一些重要资料。 炒碗隔夜饭,加上鸡蛋、虾仁、火腿肠等佐料,就是美味可口的蛋炒饭。
希望我增补的资料,对大家了解历史,有所启发和帮助。
01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内外部环境大为改善。
先说外部的国际环境。
第一,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第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并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中美双方达成若干重要共识,并公开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倾斜与改变。
第三,欧美国家刚好又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工业产品和技术设备,急需要寻找国际新兴市场,来转移产能过剩与消费不足造成的结构性经济危机。
第四,美国深陷越南战场,极大消耗了美国实力。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之后,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在沙特阿拉伯的联合下,集体减少石油日产量,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而此时的国内情况,无论是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都在朝更好的一面发展。
政治方面,101坠机之后,毛主席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新接班人和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方面,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条件。比如国内石油开采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72年原油产量达到4567万吨,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日本,赚了不少外汇。
此时,急速的人口增长与增长缓慢的天然纤维(棉花、羊毛、蚕丝等)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导致我国纺织工业原料供应不足,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基于国内发展情况,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向外国引进先进的化纤设备技术和大化肥设备技术,进而从根本上,来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
这是毛主席的想法,也是周总理等人的想法。
在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未来、为人民谋幸福方面,毛主席与周总理两个伟人,在许多大事情方面,往往有惊人的一致性。
1972年1月,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国计委先后向中央提交了四份,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报告,并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和支持。
毛主席对引进外国设备技术工作非常重视,亲自作出6条重要指示:
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二要 学习与独创相结合;三要 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四要 新旧结合、节约外汇;五要 当前与长远兼顾;六要 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
由于引进规模资金高达43亿美元,所以这套引进外国设备的方案,也叫“43方案。”
02
国家在引进外国设备时,并没有放弃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而是采取共同配套使用的策略,先后建设成几十个大型项目。
其中,包括化纤设备4套,石化设备3套,大化肥设备13套,烷基苯设备1套,大型电站设备3套,钢铁设备2套,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等单个项目。
这四套化纤设备,先后建成天津石油化纤厂、辽阳石油化纤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四川维尼纶厂。1974年1月开始建厂,到1981年9月,四大化纤厂全部建成投产。
这4套化纤生产设备,全部量产之后,年生产“的确良”19亿市尺,极大改善了中国人的穿衣问题。 其中,上海石化第一期工程,1972年选址,1974年1月开建,1978年建成量产,设备来源于日本和联邦德国。
1978年,又建了第二期工程,建成后,年产20万吨聚酯。到了80年代末,上海石化厂年生产合成纤维14.5万吨,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左右,为全国最大合成纤维生产厂。
四川维尼纶厂,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境内,1973年引进,1974年破土动工,1979年投料试产,1983年验收量产。主要生产装置来源于法国、日本等国,基建投资总金额约10亿元,年化纤4.5万吨、醋酸乙烯9万吨、甲醇9.5万吨、乙炔2.6万吨等。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投资规模最大,总金额高达24.15亿元,实际建成投产超过这个数字。成套技术设备,分别来源于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 建成投产后,年生产乙烯为7.3万吨、催化重整原料15.5万吨、芳烃抽提12.3万吨、尼龙-66盐4.6万吨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曾是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全程参与了辽阳化纤厂的建设,并在期间还有重大发明创新,因此在国家科技大会上获得表彰嘉奖。
为什么华为重视技术研发创新?这同任正非先生是技术工程师出身,曾参与建设辽阳化纤总厂、知晓核心技术重要性的经历息息相关。
这4套化纤设备,还发挥了“老母鸡”的作用。
它为我国培育了大量的化纤技术人才,孵化了化纤设备国产化技术,为中国化纤全产业链发展,跃升世界第一化纤大国,完成了不可逾越的积累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03
引进石化设备3套。
这三套石化设备,分别安置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北京化工二厂、吉林石化工业公司。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前身是1969年建设的东方红炼油厂,1970年才升级更名为“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炼油化工联合企业。如今,属于中国石化集团燕山分公司。
1972年分别向联邦德国、日本和美国引进生产装置,总投资金额为23.7亿元。1973年8月开建,1976年12月试产,量产后年生产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北京化工二厂,位于北京朝阳区九龙山,设备从联邦德国引进,投资金额为1.39亿元左右。1973年引进,1974年10月破土建厂,1977年7月建好试产,量产后年生产氯乙烯8万吨、聚氯乙烯7.5万吨。
吉林石化工业公司,最早建于1954年,1957年建成投产,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化工基地。
1975年,引进石化新技术设备,1983年12月建成量产,年生产1.5万吨乙烯、乙醇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辛醇5万吨、正丁醇6590吨。
新技术装备,提高吉化公司整体产能,如今改组成为吉化集团。
04
引进了,十三套大化肥设备。
这十三套大化肥设备,分别组建成:沧州化肥厂(河北沧州)、辽河化肥厂(辽宁盘山)、大庆化肥厂(黑龙江大庆)、齐鲁第二化肥厂(山东淄博)、栖霞山化肥厂(江苏南京)、安庆化肥厂(安徽安庆)。
湖北化肥厂(湖北枝江)、洞庭湖化肥厂(湖南岳阳)、四川化工厂(四川成都)、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四川泸州)、赤水河天然气化工厂(贵州赤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云南水富)、广州化肥厂(广东广州)。
从进口国家来看,当时从美国和荷兰进口八套,从日本进口二套。这十套化肥装置,每套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另外,从法国进口三套化肥装置,每套设备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这里,重点讲一下齐鲁第二化肥厂。
1973年,从日本引进的化肥装置,在山东淄博建厂。1974年4月开工建设, 1976年7月就竣工投产,累计投资26303万元,是当时建设时间最短的大型化肥厂。
齐鲁第二化肥厂,依托胜利油田的石油、天然气原料优势,年生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这是毛主席生前建成的大化肥厂,对他老人家来讲,也算是另一种告慰吧。
1982年10月,广州化工厂建厂投产,意味着从外国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全部实现量产。建成之后,每套化肥装置,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或52万吨,都是妥妥的大化肥厂。
加上自主建设的19个中型化肥厂和1000多个小型化肥厂(俗称“小化肥”),它们在80年初期,开始迸发出巨大的工业产能,进而大幅改善了我国化肥短缺的情况。
据统计,1979年我国农用化肥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1982年氮肥首次突破1000万吨。到了1984年,全国农用化肥年产量1460.2万吨,氮肥1221万吨,磷肥236万吨。
这一年,中国氮肥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二。
数据表明,从1970年至1984年,我国化肥年产量连续15年保持增长,为人民公社及后来包田上户搞单干,提供了肥料保障,从而大幅提高了单亩产量、和全国粮食总产量,是彻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05
引进1套烷基苯设备。
1975年,我国向意大利进口烷基苯设备一套,建成南京烷基苯厂。1976年10月动工建厂,到 1981年12月竣工投产,年生产正构烷烃5万吨,直链烷荃烃5万吨。
正构烷烃,属于化工原料,可广泛应用于橡胶、原皮、皮革、油漆、电子干洗、洗涤剂、氯化石蜡、化妆品、造币、催化剂、添加剂、医药、生物化学的重要原料生产和加工。
直链烷烃,也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加工和生产清洗剂、环保溶剂、稀释剂、相变材料、工业加工油、特种润滑油等工业品。
南京除了引进烷基苯项目之外, 1974年就从法国引进了一套大化肥设备,建厂在栖霞山,并在 1978年10 建成投产。
另外,还向日本引进氯化球团设备一套。
1982年1月,国家将当地分属不同系统的栖霞山化肥厂、南京烷基苯厂、南京炼油厂、南京化工厂、钟山化工厂、南京塑料厂、南京长江化工厂7家工厂,打包重组为金陵石油化学总公司。
1984年,金陵石油化学总公司又更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金陵石油化工公司”。1999年,企业改制,更名为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烷基苯年产量,由过去5万吨每年,提高到15万吨每年。
由此可见,现有的化工成就,脱离不了过去的基础。
06
引进大型电站装备3套。
这三套电站设备,分别建成为天津大港发电厂、河北唐山陡河发电厂、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发电厂。
大港发电厂,位于天津东南部海滨。 1973年,向意大利引进两台328.5兆瓦燃油发电机组,1974年12月动工,1978年10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是当时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
1988年,在此基础上扩建了二期工程,继续向意大利两台328.5兆瓦燃煤发电机组。目前,装机总容量1314兆瓦,是国家电力公司特大型发电企业、华北电网主力之一。
陡河发电厂,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
1973年12月动工建设,1978年3月并网发电。整个工程建设为两期,一期工程1、2号机组是日本进口日立机组,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125兆瓦。
二期工程3、4号机组是日本原装日立机组,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250兆瓦。 上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建,先后建设了三、四期工程,全部采用国产发电机组,每台机组装机容量为200兆瓦。
到1987年 10月,八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1550兆瓦。
陡河发电厂,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著名发电厂之一。改制后,隶属于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境外上市企业。
元宝山发电厂,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境内。
1973年立项,向瑞典引进锅炉,向法国CEM公司引进汽轮机、发电机,机组容量为300兆瓦。1974年9月选址建厂,1978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
1981年5月,开始建设二期工程,从原联邦德国引进锅炉,法国引进汽轮机、发电机,机组容量为600兆瓦。1985年12月竣工发电,是全国整套引进的第一台600兆瓦机组。
1992年10月,又着手建设第三期工程,装备了国产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600兆瓦,并在1998年交付使用,正式发电。元宝山发电厂,后改名为元宝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归属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据统计,1949年全国发电量只有43亿度,其中火电36亿度,水电7亿度。 1959年发电量423亿度,其中火电379亿度,水电44亿度。1969年全国发电量为940亿度,其中火电780亿度,水电140亿度。
1976年,全国发电量为2031亿度,其中火电1575亿度,水电456亿度。到了1984年,全国发电量为3770亿度,其中火电2900亿度。
发电装机在30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厂有:
唐山发电厂、清河发电厂、石景山发电厂、马头发电厂、淮北发电厂、北京热电总厂、辽宁发电厂、秦岭发电厂、徐州发电厂、南京发电厂、开封发电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大港发电厂、元宝山发电厂、吴泾电热厂、济宁发电厂等几十家。
从引进国外装备,到全部采用国产装备,国家电力工作者在消化外国技术方面,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到位。弘扬了毛泽东思想,贯彻了“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引进方针,没有辜负伟人的期望。
中国特高压电网技术领先全球,同国家电力系统重视自主研发的精神有关,我们要看到这份精神传承。
07
引进钢铁生产设备2套。
这两套钢铁生产设备,是一米七轧机和氯化球团,分别安置在武汉钢铁厂和南京钢铁厂。
一米七轧机工程,简称“○七”工程,于1974年9月正式破土建厂,从联邦德国引进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另外从日本引进1700mm热轧薄板厂、硅钢片厂组成。
1978年9―12月负荷试车成功,1981年12月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生产,整个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 武钢米七轧机投产后,年生产冷轧板100万吨、热轧板100万吨、硅钢7万吨,改变了我国钢材严重依赖进口的历史。
一米七轧机工程意义,不止是提升钢铁产能,更久远的价值在于掌握、消化、吸收、创新炼钢技术,同时培养了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工人。
武钢人掌握了毛主席提出的“学习与独创相结合”之思想精髓。
为了吸收与掌握这套外国先进炼钢设备系统,武钢工人对此做了精细改造与优化,通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工人和设备的磨合。
据悉,武钢在一米七轧机引进投产之后,掌握了新系统的231项引导专利和217项技术诀窍,还实施了197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创新。
与此同时,还在老系统中实现重大技术改造200项,大幅提高了武钢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90年代,武钢的技术开发能力,在中国冶金行业排名第一。
氯化球团设备,是从日本东洋工程公司引进,放在南京钢铁厂。
引进这套设备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利用大量废弃的硫酸渣(含铁量比较高),提高我国工业原料循环使用能力。
1976年签订引进合同,1978年3月动工建厂房,1980年8月竣工,建成南京钢铁厂氯化球团工程,同年12月完成负荷试车,验收合格。
氯化球团设备,年产量为30万吨优质球团,供给高炉炼铁,并同时回收一定数量的铜、锌、金、银等金属。
如今,中国成为全球钢铁最大生产国,回顾历史我们经历了太多挫折,但是这些挫折历练了中国钢铁工作者,促使中国钢铁产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普通钢铁,中国的产能可满足全球需要。在特殊钢材制造方面,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仍然需要努力追赶。中国钢铁产业算是厚积薄发吧。
08
引进了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43套。
机械化综合采煤,是指采煤工作面全部生产过程,包括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以及回采巷道运输、掘进等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
1974年,从英国、法国、西德引进了43套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分别配置给内蒙、山东、山西、黑龙江等省市煤矿。
以山西大同矿务局为例,分配到五套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其中有英国道梯450/4垛式支架4套,工作阻力450吨,是当时国产摩擦金属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近三倍。
大同矿务局,分配到五套进口的机械化综合采煤设备,刚开始各大矿务采煤中心都不敢用。后来,同煤技术工程师根据当地地质,对进口设备做了部分改良,并配套国产设备综合使用,才打消了采煤工人的顾虑。
使用上引进设备之后,大同煤矿的原煤产量得到大幅提高,曾创造了我国同类机组试产期间日产3725吨的全国纪录。1975年,引进设备的产量占全局综采产量的86.25%。
其实,早在1966年,大同矿务局就使用国产MLQ—64型浅截滚筒式采煤机、SGW—44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和顺槽配备吊挂式皮带运输机等设备,组成了第一个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采、装、运机械化运作,是国内最早开启机械化采煤的矿务局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提高了煤炭总产能,还促进国产采煤设备的升级换代,迈开了采煤机械化和综合采煤设备国产化的新纪元。
据统计,1949年,全国原煤产量为0.32亿吨。 1959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69亿吨,十年时间,中国原煤产量增长了10倍有余。
1976年,全国原煤产量为4.83亿吨。 对比其他国家,1976年美国原煤产量为6.21亿吨,苏联原煤产量为7.11亿吨,联邦德国原煤产量为2.30亿吨,英国原煤产量为1.23亿吨,印度原煤产量为1.04亿吨。
到了1984年,全国原煤产量为7.89亿吨,超越美国、苏联煤炭产量,跃升世界第一。
日产原煤万吨以上的煤矿有:大同矿务局、开滦矿务局、平顶山矿务局、鹤岗矿务局、淮北矿务局、鸡西矿务局、铜川矿务局、枣庄矿务局、双鸭山矿务局、邯郸矿务局等三十七家。
除了上述成套设备之外,中国还引进了其他单个项目,例如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
09
四三方案,是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工业设备技术。
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工业设备技术,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工程,引进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此次工业设备技术引进措施,结合我国技术人员自主设计的600多项,总计有800个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重工业基础和工业化框架。
第二次成套设备引进的对象是欧美国家,它并不是普通的商品采购,而是设备连带技术一起引进,在掌握消化欧美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高质量的突破,进而掌握核心技术,这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78年,我国第三次大规模引进外国成套工业设备,共计引进22个大型工业项目,引进对象依然是工业更为发达的欧美国家。
通过对比上述引进项目,我们发现一个规律:
坚持毛主席提出的“学习与独创相结合”之发展理念,我国产业通过掌握、消化外国技术,再转变为自主创新,逐步完成技术逆袭,最后领先全球。
违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就很容易陷入严重依赖进口外国设备的技术陷阱,花了很多钱,求人很多人,弯了很多腰,最后都没能掌握相关核心技术,被外国人卡脖子。
新中国70年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战略上该如何继续前行,答案全部写在毛主席的著作里。
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坚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做到这两点中国制造业就有未来,最少不会走上邪路……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声明:本文是寒牛出栏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搬运转载,侵权必究!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