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最近,小米与雷军陷入了阶段性的低谷。
距离3月份在安徽发生致3人死亡的事故仅半年之后,小米汽车10月13日在成都又卷入一起致人死亡事故。这两起事故的共同点是,车辆碰撞之后迅速起火燃烧,车门不能打开,救援者无法从车外施救,人们在为逝者惋惜的同时,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上。一个关键的问题引发公众质疑,为何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车门却为何无法从外部打开?
据小米汽车工作人员介绍,其车辆在遭遇碰撞,接收到信号之后,本应该触发整车解锁功能,然而在这起事故中,营救人员即使拳打脚踢,车门也纹丝不动,海报新闻发出质疑,这究竟是技术的故障还是另有隐情?
在近期不断的质疑声中,雷军的人设也跌落神坛。前天,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7分钟左右的演讲,因为那句“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炮轰。
首先是,浙江日报发布评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迅速冲上热搜,浙江日报指出:“网络黑嘴、黑公关,危害甚大,当然该打。但是,在公众没有得到相关企业对重要安全问题给出清晰有力回复的情况下,首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
“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更值得提醒的是,企业在遇到安全隐患和质疑时,要注意避免把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不要偷换概念,以黑公关为名,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切。”
“一些批评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若企业一味抵触甚至刻意污名化这些声音,为其扣上“网络黑嘴”“黑公关”的帽子,那就是在故意把水搅浑,转移焦点和注意力。如此玩弄话术、回避实质,公众恐怕只会更加反感。”
浙江日报指出:“网络黑嘴”当闭嘴,但企业对社会的合理关切,则不能闭嘴。汽车遭遇事故后车门不能及时打开导致人员死亡,已经不止一起两起。公众所期待的,远不止于一份“门把手是否故障”的技术说明,更在于企业是否真正把用户安全置于首位,是否展现出改进技术与履行责任的诚意与决心。
“回避这些问题,只会不断加剧公众的疑虑与不安,因为生命权大于一切,安全底线不容模糊。”
可以说,浙江日报这篇文章掷地有声,引发了不少网民的集体点赞。
对于浙江日报的评价,知名大V胡锡进非常认可并进行了转发,表示:党媒评论,切莫以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
在今天,胡锡进针对此事还写了一条长微博评论,指出,在小米SU7发生新事故的敏感时刻,雷军在公开演讲中使用黑公关这样的激烈词汇,带动了公众对小米反呛网络批评和质疑的联想。胡锡进认为:“汽车在发生激烈碰撞的情况下爆燃,而且车门打不开,公众怀疑这当中很可能存在技术上的某个问题或缺陷,并不奇怪。我认为小米应当谦逊对待公众合理的质疑性反应,行业里可能存在黑公关问题,但舆论的这波担心和质疑中,“黑公关”显然不是主导性因素。”
胡锡进表示,希望小米更有胸怀地对待舆论的多元性,小米粉丝群大,但越是受欢迎,越要面对公众时保持谦卑,切不可把粉丝的巨大规模当成压制多元反应的资本。
从浙江日报希望切莫以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到胡锡进希望小米更有胸怀的对待舆论,截止目前,小米以及雷军并未对此做出回应。
而在浙江日报之外,第一财经也发表了一篇《别让年轻人第一辆车变成最后一台》。齐鲁壹点发布了《新势力造车不能以车主生命为代价试错》,经济观察报发布了《小米之“祸”》,《造车最不能少的是敬畏心》,钛媒体《新能源车速度崇拜的恶果》一遍一遍地冲击着热搜。
在钛媒体看来,如果一家车企过于追求速度,忽视所有的配套和制约,为了抢占市场和融资窗口,车企将未完成的软件、未验证的算法,装进了高性能的车中,消费者被异化成了企业免费、且承担风险的Beta测试员。速度崇拜的文化不被遏制,那么下一个事故、下一个品牌暴雷、下一个维权,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然的恶果。
有人反驳说,公众对一家新车企的要求太高了。所以到底是大家对要求高了,还是车企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让公众看不到改进?
“在获得了大量订单大量收入的同时,也要接受公众的高关注和监督,敦促车企不断进步。但成都车祸,已经不是今年的第一次了。”
简言之,小米现在面临的情况恰如某个网友所说:“小米霸榜科技榜热搜,是很频繁的事情。小米的热度高,这是客观事实。你不能在小米新品发布期间霸榜热搜,很享受; 而小米出事故霸榜热搜时,又是"我们被黑惨了"的委屈。”当企业的公信力出现危机时,流量的反噬是必然的。
今天小米与雷军所面临的,与小米10年前面临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者对小米的期待已经变了。
十年前,互联网经济刚起来,企业家亲自上台跟用户互动,是件新鲜事。
雷军跟大家称兄道弟,分享创业的苦,“要做感动人心的产品”,这种亲民的姿态,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那时候我们看雷军,觉得他是“能改变行业的人”。那时候的网络评论里,全是“支持雷总”“小米加油”,就连他偶尔有点生硬的英语,都被当成可爱的梗来传。
可现在不一样了。雷军已经是千亿身家,小米集团也已经是行业科技巨头,已经被寄予看引领行业创新与发展,带动行业走向深水区、带动行业变革的这样一个重任。
而在这样的期待下,小米在产品上却并没有很好的做到符合公众的期待,小米汽车频遭模仿质疑与诟病,如今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售后也频遭质疑,网络上的评论开始变味,从“支持”变成“调侃”,甚至“批评”。有人说“雷军变了,不再实在了”,有人说“小米的初心丢了”。这时候的雷军,人设已经开始松动。
而且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面对公众舆论质疑的时候,小米的心态变得不再开放,而是变得更加敏感,对负面评价的包容性也更低了。
任正非曾经是这样定位企业公共关系的:允许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同时存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保证正面评价有60-70%,负面评价有30-40%。
他还说“长江有主航道,也有些漩涡,漩涡旁边还有些木屑。江水在中间流得很快,边上流得很慢,还有回流。”
有网友表示,负面的评价从来不是靠手段解决掉的,而是要靠企业长期创造社会价值、用户价值去平衡掉的。
而小米走到今天,其实很多负面评论与口碑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因为雷军走了一条更难走的路,从手机到汽车,无论哪个赛道,都是竞争激烈,利润低,还得不断搞研发——手机要做芯片、做系统,汽车要做好三电与底盘、做智驾,哪一样都要花大价钱、耗长时间进行技术研发。加上不断拉高的公众期待值,让小米在迎合消费者对于性能、审美、速度、技术、安全等多元化需求中,有些疲于应付,有些有心无力。
对雷军和小米来说,与其纠结“为什么世界变了嘴脸”,不如想想“怎么跟上变了的世界与消费者诉求与期待”。
毕竟,没有谁能永远在“神坛”上屹立不倒,用户也不会永远为“情怀”买单。能留住用户的,从来都不是“雷军的名字”,而是“小米的产品与技术,能不能经历生命周期的考验”。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