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郑好去年那句"下三滥"又被网友挖出来疯传。
杨少华老爷子被儿子推着轮椅,40度高温下完成了人生最后一场商演,谁能想到,老人去世当天杨议竟然还在直播间带货。
郑好这个"神预言"到底说中了啥?杨议又做了哪些事让网友彻底怒了?
作者-山
网友们都说郑好"神了"。
去年7月那场直播,郑好怒斥杨议"下三滥"的视频,一夜之间从故纸堆里被翻了出来。观看量瞬间暴涨到500万,相关话题阅读量直冲3.2亿。评论区更是炸了锅,"我服了"、"神预言家"、"简直就是血色箴言"这样的留言刷满了屏幕。
有网友专门制作了对比图。左边是郑好当时的原话:"杨议嘴上谈情义,心里全是生意经,实属下三滥!"右边是杨少华高温去世的新闻截图。这张图片在各大平台疯狂转发,24小时内转发量暴增300%。微博话题#郑好说对了#的阅读量突破1个亿,网友们仿佛找到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更让人唏嘘的是杨议的"表现"。老爷子去世后6小时,他的账号竟然还在推广带货链接,被眼尖的网友截图疯传。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们给整无语了:"人都没了还想着赚钱?"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从平均8万人跌到不足2千,带货成交额暴跌95%。相声界几位前辈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都匿名透露了一个态度:"此事过线了"。
可网络再热闹,也比不上现实那么扎心。
说起扎心,就得看看杨少华老爷子那天的遭遇。
7月9日中午,天津的气温逼近40度,连年轻人都受不了,更别说94岁的老人了。可杨议还是把父亲推着轮椅带到了某餐厅的剪彩现场。现场曝光的照片让人看了直心疼:老爷子瘦骨嶙峋,整个人蜷缩在轮椅里,脸色苍白得吓人,连坐稳都需要人扶着。
最残忍的是那个"点赞"手势。杨少华用尽全身力气,颤颤巍巍地抬起手,勉强比了个大拇指。那一瞬间,94岁老人眼中的无奈和疲惫,像针一样扎在每个看到照片的人心里。网友们心疼得不行:"这哪是剪彩,分明是在榨干老人最后一丝价值!"
更令人愤怒的是"淀粉肠事件"。就在老爷子去世当天中午,三儿子杨伦运营的账号"杨爷爷的快乐生活"照常更新了带货视频。画面中,杨少华动作迟缓地咬了一口淀粉肠,表情痛苦却还要配合拍摄。这段不到30秒的视频,成了老艺术家人生最后的影像,也成了杨家父子"流量变现"的终极证据。
网友们的评论句句扎心:"连最后一口气都要用来带货吗?""94岁老人被活活累死,儿子们还在数钱。"有人算了笔账:那家餐厅花几万块请老人剪彩,结果最后变成了葬礼现场,店家也是够倒霉的。这种"坑爹"行为,德云社那边早就看不下去了。
话说回来,郑好骂杨议可不是一时冲动。
2024年7月,侯耀华在直播中声称要"清理门户",矛头直指郭德纲。本来这是侯家和德云社的恩怨,跟杨议八竿子打不着。可这家伙偏偏要蹭热度,跑到海河边开直播,一边哭腔喊着"二哥,咱不容易啊",一边在屏幕下方推广带货商品。这波操作把郑好给看笑了:表面上劝和,实际上收割德云社粉丝流量来卖货。
郑好当时就忍不了了。四天后的直播间里,他火力全开,直接模仿杨议的哭腔:"再播一会儿就露馅了!"更狠的是后面那句定性评价:"嘴上谈情义,心里全是生意经,实属下三滥!"这话说得毫不留情,但细想想,还真说到了点子上。
最让人寒心的是"忘恩负义"这四个字。杨少华当年能红,全靠侯宝林的提携。是侯老爷子亲自推荐他给马三立当搭档,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名之路。按理说,侯家对杨家是恩人,可杨少华晚年却说在侯家生活时身份相当于"佣人"。这话传出来,相声界的老人们都摇头: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可这家人连这点都做不到。
现在杨议在侯郭矛盾中见风使舵,昔日靠侯家立足,如今蹭德云社热度,这不是"下三滥"是什么?个人品行是一回事,整个行业的生存状况又是另一回事。
老实说,杨议这么干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行业确实太难了。
有数据显示,杨少华父子在某些年份参与的各类商演及活动超过80次,平均四五天就有一场。这个频率对年轻人来说都吃不消,更别说94岁的老人了。可没办法,传统相声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德云社虽然火,但也主要吸引年轻观众。像杨议这样的"中生代",既没有德云社的流量,又不如马三立、侯宝林那辈的江湖地位,只能靠老爷子的招牌四处走穴。
公共卫生专家早就警告过,高温天气对高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系统构成极高风险。就在不久前,演员马景涛也因为户外高温活动中暑倒地,他和杨议年纪相仿,身体状况都比不上年轻时。94岁的杨少华,抵御高温的能力可想而知。可为了那点出场费,父子俩还是冒了这个险。
最讽刺的是"教育方式"的对比。郭德纲对郭麒麟那套严格管教,虽然严厉但培养出了独立人格。杨少华对杨议的溺爱,从14岁忘词不批评,到成年后买古董卖房产支持,再到94岁还要出来给儿子撑门面。这种"爱"到最后变成了害,不仅害了儿子的品格,也害了自己的生命。
传统艺术的传承确实困难,但高龄艺术家的健康和安宁,应该是所有决策的底线。但再难,也不能把老人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啊。
郑好那句"下三滥",现在听起来更像是对整个时代的精准把脉。当94岁老人被推着轮椅成为最后一棵韭菜,咱们丢失的不只是一位艺术家,而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这件事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再大的名头也经不住透支亲情,再难的处境也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杨议现在算是把父子俩的脸都丢尽了,以后怕是更没人买账了。
你觉得,在这个啥都能变现的时代,传统艺术还能守住最后那点体面吗?
更新时间:2025-07-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