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老汉半夜心梗离世,医生提醒:夜间再口渴,也不要喝这3种水

凌晨三点,乡下的院落格外安静。68岁的王大爷,平日里身体不算差,晚饭后还跟老伴儿下了盘象棋。可那天夜里,他突然醒来,感觉口渴难忍,踉跄着走进厨房。

老伴回忆,听见水壶哐当作响,还以为王大爷又渴得不行了。可谁知,短短几分钟后,一阵剧烈的心口疼痛袭来,人就倒在了地上,再没醒过来。急救医生赶来时,只能无力叹息:“这样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很多人认为,夜间口渴随便喝点水就行,甚至不忌讳冷热、甜咸。可你可知道?有些水,夜间饮用,恰恰可能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风险。

为什么夜间喝水会“致命”?又是哪三种水,医生反复告诫:一定不要碰?接下来我们揭开真相,或许你喝得每一口水,都需要重新审视。

夜间喝水,真的安全吗?

生活习惯中“夜里醒了渴了就喝水”,看似再普通不过。然而,夜间机体新陈代谢变慢、血液循环节奏降低,心血管负荷变得更大。

权威数据显示,近48%的心梗和脑卒中事件多发生在凌晨2-5点。很多老年人,原本在白天也很健康,可就在深夜,因一些不起眼的生活小细节,让心脑血管突然“崩盘”。

研究认为,长时间休息后,体内血液黏稠度增加,若再摄入不当的水分类型,可能短时间内加重血容量波动,引发血压骤变,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CC)》有明确报道:不当补水行为,已成为老年人夜间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更可怕的是,你以为的“喝水防心梗”,如果选错了水,反而可能走向反面。

夜间喝水,这3种“雷区”要避开

医生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深夜口渴后常见的补水方式误区,主要集中在这三种:

1.甜味饮品(含糖水/饮料)

很多人喜欢在床头放些甜饮料,觉得“有味道的水更解渴”。但你知道吗?含糖饮品会快速升高血糖水平,造成血液高渗透、血容量骤增,直接刺激心脏负担。

《中国循环杂志》研究数据表明,每晚睡前摄入含糖饮品的老年人,夜间心梗发作风险提升约24.7%。特别提醒,哪怕喝一点,依然可能诱发问题。糖分还会影响夜间胰岛素分泌,干扰正常休息,增加猝死风险。

2.太烫或太凉的水

不少老人喜欢临睡前用保温杯泡热水,但有的人半夜口渴,随手接冷水。实际上,不合适的水温都可能刺激血管骤缩或骤扩,引发问题。专家建议,夜间饮用“高于60℃的热水”或“低于10℃的凉水”,均容易导致心脑血管血流突然变化。

《英国医学期刊(BMJ)》多中心分析显示:夜间喝过烫或过冷的水,致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8.3%。

3.隔夜水、反复烧开的水

有些人图省事,把前一天剩下的水留下来夜里喝,或者反复多次烧开的水瓶不倒,留着随喝随用。但实验发现,隔夜水长期放置容易滋生细菌,含氮化合物变性,会对血管壁造成慢性刺激。

反复烧开的水,则因亚硝酸盐含量可能逐步升高,对心脏细胞有毒性效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结合1096例病例调查,隔夜水饮用人群的心梗发作率约为无此习惯人群的1.6倍。更要命的是,夜间机体各项代谢比白天缓慢,对有害成分的排出能力下降,等于“风险加倍”。

夜间口渴了,到底该怎么喝?

医生强调,夜间补水需要科学,掌握“温度适中、小口慢饮、不过量、不贪甜不贪凉”等原则,具体建议如下:

温开水水温接近体温(30~40℃),不烫不凉,既能缓解口渴,又不会瞬间刺激血管;每次饮水量控制在50~120毫升,分几小口慢慢咽下,不要大口猛灌。突发猛喝容易使心脏短时间内负担加重;不在半夜喝含糖、含咖啡因或酒精成分饮品。这些成分均可能刺激中枢神经与血管;

有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人群,更应在医生指导下定量科学饮水。有条件时,夜间醒来后简单活动下再喝水,更利于水分吸收与分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JACC(美国心脏协会杂志),2020,夜间饮水与急性心梗事件相关性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2019,老年人饮用含糖饮品健康风险研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深夜饮用隔夜水风险调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3

标签:养生   口渴   老汉   夜间   半夜   医生   风险   饮品   心脏   中国   老年人   脑血管   小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