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饮食大国,人们对于吃有着一定的追求。不过人们将重点放食品安全上的同时,也要注意餐具的使用。
每天都在使用的碗,也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和家人的健康。2024年315央视就曾曝光了“夺命碗”,甚至导致了一岁小女孩被查出白血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快看看你家有没有这种碗?
仿瓷碗,很多人并不陌生。不管是街边小吃店、连锁快餐,还是家里有小孩的餐桌,都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因为它耐摔、颜色多样、造型可爱,尤其受儿童喜爱。可谁能想到,这日常的小物件,竟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指出,劣质仿瓷碗可能是儿童患白血病的诱因之一。当时一岁多的女孩突然被诊断出白血病,一家人陷入绝望。
在反复排查生活环境后,家长将怀疑指向孩子常用的仿瓷碗。事后检测发现,该碗在使用中会释放超量甲醛,这是一种被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
无独有偶,2018年又发生了类似事件,再度为公众敲响警钟,在2024年的315晚会上也曾曝光这样的“毒餐具”。
这类事件之所以令人揪心,是因为它直接关联孩子。孩子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较弱,长期接触甲醛、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后果往往比成人更严重。
轻则出现呼吸道刺激、消化不良,重则可能引发血液疾病甚至癌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但问题不止于家庭。餐馆、小吃摊、幼儿园等公共场所也在大量使用这类餐具。由于外观相近,普通人很难一眼分辨质量好坏,无形中扩大了风险波及面。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黑暗产业链呢?
提起三聚氰胺,很多人会联想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当时不良厂家为虚增蛋白质含量,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数万婴儿出现泌尿系统损伤、肾结石,甚至失去生命。
事件之后,食品安全监管大幅收紧,可谁能料到,黑心厂商竟转战餐具领域,再度打起三聚氰胺的主意。事实上,合格仿瓷餐具应采用密胺树脂为原料。
它是由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高温高压下固化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性质稳定,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溶出物极少,是国际允许使用的食品级材料。
但问题出在,一些厂家为降低成本,改用“脲醛树脂”作为替代原料。这种材料不仅便宜,且在温度稍高超过80℃或遇酸时极易分解释放甲醛和氨气。
除此之外,部分小厂生产工艺不达标,温度、压力、成型时间等参数未严格控制,导致即便是密胺材质,也可能出现结构不稳定、有害物溶出超标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手里那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碗,很可能在盛热汤、装醋溜菜的时候,正在悄悄释放致癌物。
长期低剂量接触甲醛,会不断刺激黏膜、损害呼吸和消化系统,更可怕的是,它还是白血病、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明确诱因。
而三聚氰胺的摄入,则会增加形成肾结石的风险。如果说以前的毒奶粉是直接投毒,那么如今的劣质碗更像是一场慢性投毒。
它们悄无声息,日用而不自知,这正是最让人后怕的地方。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仿瓷与劣质碗?又该怎样安全使用?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仿瓷餐具,我们并非无计可施。通过一些简单方法,完全可以降低中招概率。先看标识,正规合格的密胺餐具,底部应有QS标志或生产许可字样,并明确标注密胺、MF等材质信息。
如果什么标识都没有,甚至碗身模糊、颜色不均,建议果断放弃。尽量在正规超市、商场或品牌专柜购买,避免地摊、小批发市场或来源不明的网店。
价格也是一个参考,纯密胺材质的成本较高,零售价通常至少在10元以上。如果三五块就能买到一个仿瓷碗,就要多留个心眼。
再者,学会简单测试。家里如果已有仿瓷碗,可将其放入沸水中煮30分钟。如果出现发白、起泡、开裂或散发刺鼻气味,说明材料不稳定,建议停止使用。
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盛装过热、过酸、过油或碱性强的食物;不可放入微波炉加热;清洗时避免用钢丝球等硬物摩擦,以免产生刮痕藏污纳垢;最好每半年更换一次。
健康风险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累积性和不确定性,今天没事,不代表长期无事;这个碗没事,不代表下一个碗安全。养成良好的选用习惯,是对自己与家人负责的表现。
除了仿瓷餐具,其实我们还有更安全的选择,比如陶瓷餐具。那么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陶瓷碗,该怎么选、怎么用。
陶瓷作为传统餐具材质,历史悠久、工艺成熟。合格的陶瓷餐具化学稳定性高,正常使用不会溶出有害物质。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陶瓷碗都一样安全,关键差别在于表面装饰工艺。
根据图案所在位置和烧制工艺,陶瓷餐具分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釉下彩和釉中彩因图案覆盖在釉层之下,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相对更安全。
而釉上彩的图案附着于釉面之上,如果工艺不佳或烧制温度不足,可能含有超标的铅、镉等重金属,尤其在盛放热食、酸食时,有害物质更易析出。
选购时,我们可以通过摸、看、刮初步判断:用手触摸图案部位,釉上彩常有明显凹凸感;对准光线观察,釉上彩图案的光泽度和周围釉面不同。
用硬物轻轻刮擦,劣质釉上彩易掉色。当然,最稳妥的方式还是选择纯白无图案、或仅有外部图案、内壁为纯白的陶瓷餐具。
国家强制性标准《GB 4806.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陶瓷制品》对陶瓷餐具有明确规范。购买时认准产品执行该标准,可大大降低风险。
尽量避免购买街边、景区或来源不明的彩绘陶瓷,这些产品很多未达到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
说到底,餐具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东西,多花一点心思选择、多一份谨慎使用,并不是小题大做。健康无小事,防范于未然,总比事后懊悔来得强。
从夺命碗事件到餐具材料的选择,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健康风险,其实就隐藏在不起眼的细节里。
仿瓷碗本身并非洪水猛兽,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为降低成本、无视标准的劣质产品。而我们作为消费者,能做的就是提升辨别能力,养成安全使用习惯。
社会在进步,监管也在持续完善,但永远不要完全依赖外部监督。主动了解产品知识、选择正规渠道、培养良好使用习惯,才是对自己和家庭真正的保护。
别忘了,每一次谨慎的选择,都是在为健康做投资。日子要过得放心,吃饭也要吃得安心。希望你我餐桌上,永远都是安全、温暖的味道。
1岁幼童确诊白血病,快看看你家有没有这种碗!——澎湃新闻
女童确诊白血病,竟因使用这种餐具?——澎湃新闻
仿瓷、陶瓷、彩色玻璃都可能有毒!花花绿绿的餐具别再随便买了——光明网2024-09-02
宝宝用仿陶瓷碗 当心或致白血病——2016年10月17日12:41 来源:中国妇女报
碗也有使用保质期!不知道可不行→——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