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渣辉,“鬼迷心窍”

提起张家辉,一般人都会有三个印象。


一是关咏荷的老公。



二是影帝。



三是说普通话说出了反差萌的“渣渣辉”。



不过今天,我并不想聊这些。


得益于最近院线片尺度的放开,这周,张家辉导演的恐怖片《赎梦》和《死神来了6》同期上映了,而前者的尺度甚至还要更大一些。



什么?张家辉导演?


别怕。


或许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把张家辉当导演这事当作玩票。


这部片也有删减。


(甚至于即便没有删减,它也注定不会卖座)


可我倒是觉得——


是时候该正经地聊聊,张家辉当导演这件事了。


(本文有部分剧透)



01


张家辉是个挺有意思的人,按照流行一点的说法,是个“妙人”。


妙在他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比如,拍鬼片。


其实不管是对于香港电影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华语影坛,在这个年代拍鬼片都是件不合时宜的事,香港本土早就不流行鬼片,没什么人看,而内地呢,又总是因为题材的原因无法上映,基本上不作考虑,所以是个打水漂的生意。


但他偏偏对鬼片情有独钟。


2014年张家辉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恐怖片《盂兰神功》问世,成本不高,但收入也不高,只得1000万,那年香港上映了51部港片,它前十不入,基本没赚。



对自己名气的浪费?


好像是。


要知道,那个年代张家辉还是很红的,就在前一年,他一口气推出了《同谋》《激战》《扫毒》三部电影,其中《激战》让他拿了金像奖影帝,《扫毒》让他奠定了港产警匪片的中坚地位。



换句话说,他如果自导自演一部警匪片,在那个年代肯定赚钱。


但是呢,他并不想做自己擅长的事。


而打算一直拍鬼片。


第二年,他再执导筒,拍的还是恐怖片,《陀地驱魔人》,这回阵容和质量都提升了不少,张家辉、刘心悠、林嘉欣,甚至张学友,一众明星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大概在这个恐怖片落寞的时代,只有张家辉能请来这么多明星演出了。



然而,虽然本片票房1700万港币,比第一部高出不少。


但预算2500万,算是亏了。


其实回头来看,张家辉导演的这两部恐怖片都不算成熟——


主要是张家辉的剧本不成熟。


它们像是大杂烩。


你在这里能看到大量经典电影的影子,也能看到大量的民俗传说,可张家辉制造恐怖的方式往往只有一板斧,“跳吓”,他动辄制造出些恐怖的画面直接贴脸,而忽略了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以至于演员的表演再好,也没有坚实的基底可以依托。



属于“先天不足”。


按道理说,连续两部恐怖片“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张家辉也该放弃了吧?


可他偏不。


于是今天,我们就在银幕上看到了他再一次自导自演的《赎梦》。


依旧是恐怖片。


所谓的情意结,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02


如果单纯从观赏的角度来聊《赎梦》,我觉得它其实是“不好看”的。


张家辉的叙事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其实看了不到一半就会意识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使得剩下来的内容变得毫无悬念,既没有当下流行的反转,也没有出人意料的深刻。


这是从剧本阶段就该解决的问题。


可是呢,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这是部很有意思的片。


它既陈旧,又先锋。


“陈旧”是在于张家辉喜欢的还是以往的那些东西。


比如主题,永远是因果报应——


故事是说计程车司机蔡辛强(张家辉 饰)是个奇怪的人,似乎永远都不睡觉。



他说只要睡着,就会做噩梦。


梦见有人追杀。



直到有一天,他实在没顶住困意,在一条隧道里打了个盹,出了车祸。



于是精神科医生文思豪(刘俊谦 饰)决定调查他的状况。



这一查不要紧。


文医生发现,这位的士司机在多年以前,原来是位很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但因为金融风暴,使得自己好友一家人集体自杀,受此刺激后,这位股票经纪人从此变得疯疯癫癫,改名换姓避世度日。



然而,真的是无心之失吗?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如果你的心里藏着天大的秘密,那么总有一天,这个秘密会纠缠着你,让你无法安睡,当年种下什么因,现在就会结出什么果。


梦就是潜意识的表现。


这与张家辉的前两部恐怖片很是相似。


除了表达上的延续之外,还有素材上的“陈旧”——


张家辉极其喜欢那些都市传说,民风习俗。


就像这部的“鬼老太”。


说是蔡辛强在开车的途中看到了一个老太太,一身白衣,姿态扭曲,于是他觉得这是撞到了鬼,吓得猛踩油门离开。



可老太太在后面紧追不舍。


怎么都甩不掉。


甚至于,老太太跑得比车都快,还紧贴着蔡辛强的车窗,不断敲击。



熟悉都市传说的朋友都知道,类似的传说很多。


不管是日本的“高速婆婆”,还是台湾的“辛亥隧道”,我们时不时听到诸如马路边追赶的老婆婆之类的故事,我猜想,张家辉必然是听了这些传说觉得特别有意思,从而设计了这样的剧情,不然你解释不了,为什么在他的电影里,这些恐怖画面往往和主线的关联不大。


似乎都是“清凉甜品”般的存在。


这是张家辉的“旧”。


那么“新”呢?


不得不说,张家辉对于“梦魇”的呈现还是有想法的,它时而让我想到陈思诚的《解密》,时而让我想到A24的某些风格。



就香港恐怖片而言,很少见到如此的设计。


举例来说。


第一场戏,许恩怡饰演的女孩梦境,就很有代表性。



女孩在屋内荡着秋千。



身边忽然燃烧起熊熊大火,而大火之中,还有一只巨大的婴儿玩偶。



周身全是血。


当然你通过意象分析就会理解,所谓秋千指的是欢愉,所谓大火指的是危险,所谓婴儿玩偶,指的也就是女孩有了身孕,她不敢告诉别人。


可张家辉没有停留于此。


在这场戏里,张家辉用了大量非常规的手段来呈现一个碎片化的梦魇。


比如闪烁的残影。


比如刺耳的声音。


比如空间的扭曲。


比如时空的跳跃。



可以这么说,张家辉可谓是把他能想到的手段都用了起来,从而制造出一个既奇观,又模糊的视觉画面,让人在第一次看时,很难理解这其中的表达。


甚至会暗骂一句,“神经病咩。”


我当然不会说这些技术手段用的有多高明,它其实是会观众造成理解障碍的。


但对于张家辉来说,你很明显感觉到他的用力。


他想创新。


并试图把这部电影的外在与内涵都做得极为丰富。


即便,最终到了用力过猛的地步。




03


所以回头来看张家辉,我私人觉得,他本身其实是个老派的“旧人”。


比如他为什么这么痴迷恐怖片?


这当然有童年的影响。


据他自己介绍,在孩童时代母亲就会带他走进电影院看各种各样的片,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凶榜》《女魔》《红鬼仔》等恐怖片,你知道小朋友对恐怖片的接受力情况,据说,其中有一段“电梯惊魂”的戏,吓得张家辉很长时间不敢坐电梯。



所谓童年阴影,长大了往往会转化为某种情结。


这让他对恐怖片情有独钟。


也就是“恋旧”。


一如在最近的采访中,当被问到他的下一部作品会拍什么时,他一方面打算搞《赎梦2》,另一方面,则是想拍一些诸如《英雄好汉》《江湖情》之类的“江湖片”(也就是纯黑帮英雄片)。


原因,也是因为这些电影,在这些年已经很少看见了。



可是呢,老派并不代表止步不前。


事实上张家辉和以前的很多演员一样,试图把事情做到极致。


他并不想被定型,不想向这个世界“认输”。


就像早年,他本来可以很舒服地演着喜剧,甚至夸张到一年拍了11部电影,但依然决绝地告别喜剧,转而去演了一些诸如《大事件》《黑社会》《证人》《激战》之类的电影,展现了自己的演技。



他坚持做导演,坚持拍恐怖片,大概率也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哪怕不被看好也会继续走下去。


终会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相比于苛责,我更愿意给这部《赎梦》多一点的善意。


不止是因为它的表达直指当下。


也不是因为尺度惊人。


更是因为,我能够大致明白,张家辉的最初意图,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拍摄“旧”类型,把港片曾经的魂给“招回来”。


或许他痴的不是恐怖片这个类型。


而是那份敢想敢拍、百无禁忌的创作方式。


所以怎么说呢?


没错,那些用力过猛、甚至有些不协调的视听,或许笨拙、或许粗糙。


但它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源自真切的情感。


更在于有人还愿意不计得失地去做。


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


我们能看到还有人愿意守在香港这片故土,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去复刻一场注定不合时宜的旧梦,这本身就值得珍惜。


导演张家辉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够一直拍下去,找到“重温旧梦”的真正“解法”。


去“招”回香港电影的“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娱乐   鬼迷心窍   恐怖片   导演   香港   电影   陈旧   大火   直拍   尺度   激战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