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商”字了得——解码管城的进化与新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延辉 通讯员张玉龙

视频加载中...

发展轨迹记录奋斗足印,岁月年轮镌刻历史荣光。

“郑州商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高峰。”金秋,穿行管城回族区街头,抬望眼便能看到户外3D大屏上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的醒目标语。

“商都管城,郑州之根。”作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主要所在地和郑州市中心城区,管城是一片历史厚重、文明璀璨之地。

如果用一个字,串联管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非“商”莫属。

立足“商都、商业、商城”特色标识,管城回族区以建设国际商都为总目标,擦亮“人文管城、魅力商都”城市名片,铺展“老城复兴、古都新生”绚丽画卷。

“不能再用老眼光去定义。”“瞅瞅,现在都进化成啥样了。”“越变越可观、可感、可亲。”每隔一段时间,人们总会用全新目光把管城打量。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管城回族区聚焦“两高四着力”总体要求,加快推动经济实力、城区品质、文化魅力、宜居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大提升,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拼搏进取、奋勇争先。

襟怀商代古城墙,“郑州一环”越来越新潮。 王延辉 摄

什么是商都管城?是历史文化的“唤醒”,是老街老巷的“焕颜”,是文旅融合的“焕彩”,是产业发展的“换装”,是多元业态的“焕新”……更多的答案正在时间长河中奔涌。

文化“唤醒”——

煌煌商都启风华

“还原了早商文明留下的尊严,这才是遗址‘活起来’的意义。”前不久,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第六次探访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看到许多小学生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触摸历史、寻溯文明,他由衷感慨。

郑州商城遗址,被誉为“最早的大邑商”。这座深埋于郑州市中心、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的商代都城遗址,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商代前期历史、中国早期青铜文明及古代城市发展史的关键钥匙,也是郑州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的核心支撑。

“商都”堪称古都郑州的重要文化标志。3600多年前,商王成汤在郑州营建亳都。历史的亳都、今天的郑州,古今同地。

户外3D大屏上闪现着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王延辉 摄。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国宝回乡‘省亲’了!”杜岭一号方鼎、杜岭二号方鼎以及两件兽面纹青铜方鼎在有着“商城之心”之称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实现历史性“团聚”,自9月30日起,与观众见面,再现巍巍亳都的鼎盛气象。

国庆中秋假期,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游客络绎不绝,只为亲眼见证“四鼎重逢”的盛况。

四大青铜方鼎历史性聚首。王延辉 摄。

“四鼎聚首出土地,太难得了,不来看会后悔的。”在父亲带领下,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学生赵依依一尝心之所念。她凝视着四件青铜重器,拿着铅笔在本子上把文物纹饰一笔笔素描下来。

走进一座馆,读懂一座城。品读郑州之城,从商城遗址开始。

东大街附近,土黄色城墙,与线条舒缓、错落布局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交相辉映。

作为郑州这座文脉延续数千年王都的“读城”起始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犹如一部立体史书,陈列展出有1000余件珍贵文物,每一件器物都是商都文明的“时间胶囊”;通过场景复原、艺术作品、情景剧以及多媒体、声光电技术等现代化辅助手段,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深入了解早商历史和郑州商城的独特空间,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已成“网红打卡地”。李新华摄

走出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随即置身占地42公顷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里已成为人们观光游乐、休闲怀古的“乐园”。整个公园以“疏林草地、显宫露城”为设计理念,营造出绿意盎然、舒朗大气的景观环境,使得古城墙如绿丝绒毯上的展品,彰显王城意象。

沿着城垣遗址,一个个文化地标渐次竖立,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地”。

郑州商城宫殿区考古工地旁,集考古作业与文旅研学于一体的宫殿区考古展示中心拔地而起,变身“沉浸式历史课堂”;

城垣断面处,以沉浸式、数字化参观游览为特色的东城垣遗址博物馆破土而出,光影之间,郑州版“城摞城”的故事在城墙断面上震撼演绎;

活化遗址资源打造东城垣遗址博物馆。 光华 摄

东南城垣下,通过改造旧有建筑,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商都文化中心和商都考古探索中心赫然而立,开启大邑商的探寻之旅。

文脉绵延赓续,文明生生不息。在管城,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场景。一个个文化场域,一项项文旅活动,打造属于商都文化的流量聚集地。

千年商城,城址不移,文脉不断;巍巍亳都,与古为新,风华再现。

4.5公里城垣全线贯通,郑州商都古城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沿城垣遗址构建起“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文明展示体系,顺城街、平等街、阜民里-北庆里、亳都·新象相继开街,千年商都在现代城市肌理中持续焕发新生机。

古今于此同框。王延辉 摄。

古今辉映最管城。近些年来,管城回族区以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为牵引,坚持“显轮廓、重肌理、建节点、带全局”,统筹推进标志性文物展示、文化内涵挖掘、老城有机更新,拓展延伸文旅游径和消费场景,构建形成了“一环一园六街六片区”空间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展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激活“文化库存”,擦亮文化底色。行走管城,可以邂逅并感知与时代同辉的“古商都、新郑州”。

产业“焕新”——

多元发展蕴商机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硬支撑”。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管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动能澎湃。

科学谋篇布局,以商代都城、金岱科创城、郑州南站枢纽新城三大核心板块建设为带动,加快推进空间重塑、产业重塑、动能重塑,一幅幅产业发展的“焕新图”顺势铺展。

金岱科创城产业园区林立。王延辉 摄。

在管城经开区,总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的金岱科创城乘势崛起。

“两纵一横”建筑布局宛如一块方正棋盘,金岱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着一众企业入驻落子。

最近,郑州铂金托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熙明选择了一套1600平方米独栋厂房,用于企业研发、办公。

这家专注细胞存储和干细胞新药研发的企业,看中的正是管城南部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区位环境。“生物医药产业是管城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我们还计划在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区内,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以再生医学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园。”郑熙明对企业在管城的发展充满信心。

“栽好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据郑州建中集团金岱建投产业板块负责人石慧介绍,目前,金岱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累计入驻企业近20家,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55%。

与金岱生物医药产业园隔路相望,已建成投用一年多时间的金岱智慧产业园打造出了智能制造的“孵化雨林”,招引落地近230家企业,其中不乏河南艾锐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入驻。

郑州首家“空中超市”。王延辉 摄。

低空是蓝天,更是“蓝海”。管城产业既要“上楼”,也要“入云”。在金岱科创城,河南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正酣,这里曾是600多家钢贸商的聚集地,如今12万平方米厂房化身无人机基地,配备了无人机起降场、低空飞行接驳场、万物可联空中超市、无人机竞技场等先进硬件设施,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

立足“管城智慧岛”的功能定位,梯次推进13个“区中园”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金岱科创城正朝着智能融合科创总部基地加速迈进。

在南曹街道小李庄周边,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郑州南站枢纽新城拔地而起。

今年6月,作为郑州“四主多辅”车站枢纽的四主之一,郑州南站迎来全面开工。跨越百年,老站蝶变。以TOD理念驱动“站产城一体”,郑州南站枢纽新城建设也全面起势。

中储陆港产业园已建成投用。王延辉 摄。

伴着郑州南站的施工声,占地227亩的中储郑州陆港产业园在站城融合的腹地茁壮成长。重庆医药现代化医药物流及煎药中心项目投入运营了,稳坐全国汽车新零售“头把交椅”的竹子买车也来了。

“郑州是枢纽之城,人口多,市场大,有着强大的仓储物流能力和交通辐射能力。所以,今年我们来管城了。”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客户到线下展厅看车提车,河南竹子汽车新零售有限公司的罗博文忙得不可开交,顾不得回四川老家过节。

从政企接触、商务互访到公司注册,仅用了31天;从进场装修到开业运营,仅用了60天;政府帮着解决外地员工住房、用餐难题,这一切都让罗博文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管城速度与温度。“管城营商环境好,做生意一定管成。”他动情地说,“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中部地区最大汽车零售店——竹子买车落户管城。 王延辉 摄。

随着一个个新项目进驻,中储郑州陆港产业园正在走出一条“园区+汽车物流”“园区+医药物流”“园区+快消品物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

聚焦体验消费、产业服务和智能制造三大方向,郑州南站枢纽新城谋划推进11个产业园区建设,目前,中储郑州陆港产业园、郑州传化公路港、青岛传承百丽总部已建成投用,半导体产业园、智能创新产业园、青年双创产业园、上海创志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新型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努力打造郑州南部副中心和站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

一个园区,就是立起来的开发区。近年来,管城回族区紧跟工业回归都市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实行“腾笼换鸟”“工业上楼”模式,发展都市型工业,盘活低效产业用地6166亩,谋划实施48个新型产业园区和小微企业园建设,以园招商、以园聚链、以链集群,着力打造集约高效、创新引领的产业发展空间。目前,20个产业园建成投用,累计签约入驻企业1500余家,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加快形成,有效带动全区“四上”企业总数达1129家、经营主体总数突破21万户。

产业迭代升级,消费活力迸发。

从商而来,管城是一片流淌着3600多年商业基因的热土。作为郑州的商贸中心,管城回族区第三产业占GDP77%左右,拥有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银基商贸城,中西部最大的食品百货批发市场——百荣世贸商城,中部六省最大的黄金珠宝交易基地和中原首家集茶商贸、茶体验、茶文旅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国香茶城。

传统商贸城与焕新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聚集管城。王延辉 摄。

商脉永续,商机无限,气象常新。新的消费图景正在管城延展。

河南也有了自己的“黄金楼”。今年8月底,大上海城乾昌珠宝河南黄金楼亮相即“出圈”。它以古建八角鼓楼为造型,从外到内,金光闪耀。“这里不光售卖黄金珠宝,更是中原文化、黄金文化的沉浸体验地。”负责人林玉宣说。

犹如一道金光,“黄金楼”的横空出世,为管城打造“四个消费中心”增添新注脚。

河南也有自己的“黄金楼”。王延辉 摄。

锚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高地”目标,管城回族区依托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火车站商圈商贸城集聚优势、紫荆山路—东西大街“黄金十字商圈”以及国香茶城等茶市场茶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文旅消费中心、中原直播电商消费中心、中原黄金珠宝时尚消费中心、中原茶文化消费中心,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系列商潮新象也在孕育滋长:大上海城重生归来,成为“谷子经济”活跃场;乐城·祥锐广场打造青年潮玩社交场;光彩市场将升级改造为“光彩天地”,重新定义潮流;永恒五里坊、“梧桐树下”等建设“特而美”的街区商业、“小而精”的社区商业,塑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时光中前行、在奋进中图强,管城正在接续书写产业发展、商业迭代、消费升级的新故事。

老城“焕彩”——

有商之城更向新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管城又火了。

每逢佳节倍出圈。何以是管城?答案就藏在它的焕彩新生中。

作为老城区、中心城区,管城回族区坚持党建引领,把城市有机更新、民生改善同文物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守好“老”的底色和文脉,拓展“新”的内涵和意蕴。

——老街老巷长出新时尚。

街道空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在管城,每条街巷都裹着历史的“包浆”,也都焕发着时代的新彩。

亳都·新象一开街便火爆出圈,国庆中秋假期人流如织。王延辉 摄。

开街即“顶流”。亳都·新象“带历史登场”,成了郑州人气地标。9月29日开街当天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国庆中秋假期更是游人如织。

作为商代都城遗址核心区的首开项目,亳都·新象东临商代城垣遗址,西接全国第二古老文庙,既连历史文脉、文化积淀,又接老城复兴、人间烟火。

青砖黛瓦、翘檐飞角的15座院落以及4个主题广场,如鱼骨般南北延展,串联起一片传统风貌现代文化商业街区,华中及河南首进品牌占比超40%,用新业态、新场景重新定义“城市会客厅”。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商业共生。

潮牌集合店“华人青年”将华中首店落在了这里。“亳都·新象是被商都文明浸润的新地标,跟我们品牌文化叙事的调性太搭了。”该品牌创始人王鹏坦言。

“这是咱自己的待客厅。”郑州市民李希特意带着外地朋友打卡亳都·新象,“抬眼能见3600多年的城墙和历史悠久的文庙,转身就能逛米其林与黑珍珠推荐餐厅、潮流集合店,氛围感和体验感直接拉满。”

从“网红”到“长红”,阜民里文化街区惊艳了时光。

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王延辉 摄。

“只一眼、见河南”“老郑州、新青年”。这条紧邻商代遗址西南城垣、寓意物阜民丰的百年里巷,曾经是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在城市更新中变了模样、留了韵味、添了朝气,引入品牌78家,植入策展型零售、潮流买手店、潮牌服饰店、时尚餐饮、沉浸式剧场等业态,以在地文化触动人的深层情感。

今天的阜民里,是老郑州人的记忆容器,也是新青年的创意舞台。

一街一文化,一巷一特色。亳都·新象的古今交融、阜民里的潮流氛围、顺城街的市井烟火、北庆里的雅致休闲,串联成一个“复合功能的街区体系”。打造“商都文化体验+休闲市井烟火”两条精品游径,推出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文旅深融合,出圈又出彩。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亳都·新象、城垣以及大玉米遥相呼应。郭泓佐 摄。

见证着一个个街区蝶变,郑州市民孙亚清不由感慨:“老郑州的根没断,新郑州的范儿来了,‘郑州一环’越来越有味!”

老街不老,又趣又潮。塔湾古街、南里·名堂、商都城市文明轴线等项目提速建设,生发并诠释着管城街区新的进化论。

——老旧小区改出新生活。

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忧居”到“优居”,老旧小区里品咂新生活。

作为郑州的最老城区,管城回族区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占郑州市近三分之一。

改造提升后的顺城街片区。王延辉 摄。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坚持小规模、渐进式,路院一体、路园一体,管城回族区以“完整社区”理念统一规划布局,累计启动完成了533个老旧小区、12个示范片区、128条支路背街改造,嵌入养老、托幼、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城市书房、公园游园等设施1000余处,把更多“零角碎边”变成“金角银边”,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放眼可见、触手可及”。

“小区里里外外都可舒心,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家住北三街片区的陈兰英时常在“抖音”上“晒”自己在家门口的“小确幸”。

——基层治理蹚出新路子。

基层治理,机杼万端。何以善治?管城有方。

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管城回族区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实践。

着力推进“五基四化”,夯实基础支撑。切实抓好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三有”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各类党组织487个,打造区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和365个服务驿站,建立462个专属网格,吸纳1200名新就业群体成为兼职网格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管城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平台。王延辉 摄。

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创新基层治理。建立完善“区城运中心+12个街道分中心+141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371个网格”工作体系;实现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系统平台合一,推动民族宗教、文明创建、生态环保、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业务融合;1832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300余项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持续巩固提升“十个一”治理格局,实现“人在格中、事在格上,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

攻坚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在火车站等商圈建立专属网格,实行“一站式矛盾多元化解”和“预约”“代办”模式;在园区、文旅街区等探索建立“城市智能体+政务微厅”,成立“联合党委”,依托智能体平台开展惠企服务;针对城市社区,打造“智慧社区”,探索“红色物业”“信托制物业”,开展“社区合伙人”模式,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成125处养老服务设施、52处“妈妈餐厅”;建立“警格+网格”“党建+民族宗教+网格”等机制,构建“嵌融一体”空间形态,持续筑牢和谐稳定发展根基。

“管幸福”文化休闲空间。王延辉 摄。

在郑州商城遗址旁,有一个叫“管幸福”的文化休闲空间于一个月前亮相南顺城街口。75岁的老管城人孙双河没事就往这里“钻”,静坐品茗、乐享时光。“这些年,管城越变越好,人心气越来越顺,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就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笑呵呵地说。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诉说华夏文明;地表之上,城垣巍耸,见证时代变迁。

商朝开国君主汤在《盘铭》上刻有一句“警词”,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如同历史的隐喻,映照一个日新奋进的管城。

发展,是一步接一步的奋斗。新的征程之上,管城正在续写新的荣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新生   郑州   商都   遗址   回族   文化   产业园   城垣   商代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