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闻生:外交部的大才女,章含之笔下的风云人物,可惜终身未婚

章含之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当年在外交部有两个风云人物,一个姓王,一个姓唐。

很明显,这两个人就是外交部著名的翻译,也是当年毛主席身边的红人,唐闻生和王海容。这二人之所以后来常常被人评说,主要是因为,她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美女翻译,而且都是终生未婚。

多年来,这二人其一的王海容身份较为特殊,主要是和毛主席有亲,所以关于她的故事很多人避而不谈。王海容比李敏小2岁,是王季范之子王德恒的女儿,而王季范和毛主席又是姨表亲,所以算起来,王海容应该叫毛主席为表爷爷,叫李敏为表姑才对。

今天笔者就讲讲这二者其一,唐闻生。

唐闻生的父母,唐明照与张希先,皆来自广东省,相识于天津南开中学。当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毕业之后,唐明照进入清华大学深造,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震醒了这位新一代的觉醒青年。

他义愤填膺,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唐闻生的母亲张希先,同样在时代的感召下,踏入了时代的浪潮。

从南开大学教育系到北平燕京大学,再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张希先始终坚守着对学龄前教育的热爱,1943年的春天,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这个处于第二黑人贫民窟的地方,一家普通的医院产房里,张希先历经艰难,迎来了女儿的诞生。

此时,刚刚从印度飞抵美国的唐明照,脚步匆匆地奔进产房。望着新生的女儿,他满含爱意地说道:“闻父归而生,就叫她闻生吧!”

在唐闻生的记忆里,童年居住的小楼中,邻里关系极为融洽。邻居们皆是来自各领域的学者,他们每周都会在小楼的地下室举行聚会。在这里,大家或是热烈地探讨时政,或是深入地交流学术。

甚至,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曾列席其中,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为唐闻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自幼便在这样充满智慧与理想的环境中熏陶,为她成为外交界的杰出人才埋下种子。

1952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唐明照携一家老小回到祖国。这一年,对于唐家而言,意义非凡。唐明照进入外交部出任专员。投身外交领域后的唐明照,身经百战,屡屡担负重任。他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使命。

1972年,他更是荣幸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不难看出,日后唐闻生的成绩和她的家庭脱不开关系,一是唐明照自身具备非凡的能力与担当,才能在外交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二是唐闻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与抱负的家庭中,受到的熏陶无疑是深远的,这为她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1952年深秋,年仅9岁的唐闻生跟随父母归国。作为插班生,唐闻生进入北京东城区明明小学三年级继续接受教育。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三年后,考入了北京市重点中学师大女附中。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六年的中学时光一晃而过。1962年初,品学兼优的唐闻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以卓越的成绩拿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据她自己回忆说,之所以能在学业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父母对她教育的重视。在唐闻生年幼时,父亲唐明照就经常通过借阅或购买等方式,为她找来大量的书籍阅读。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一本本经典名著,不仅开阔了她的视野,更让她的英语水平与日俱增。

1965年初夏,唐闻生正式成为外交部的一位英语译员,1966年7月,正在武汉视察的毛主席决定会见参加亚非作家会议的53个国家及地区代表。

外交部紧急为毛主席配备了法语、阿拉伯语、英语等三名译员,而初出茅庐的唐闻生则被委以英语翻译的重任。

外交工作无小事,翻译上哪怕出现一词一句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可想而知,唐闻生当时所面临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外交部为此次接见配备的三名翻译中,法语翻译齐宗华、阿拉伯语翻译郑达庸皆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译员。

平心而论,以资历而言,这样重大的场合根本轮不到新入职不久的唐闻生。通常情况下,这应是冀朝铸这样名震海内外的“大腕”译员才能胜任的工作。然而,当时冀朝铸下乡参加“四清”,其他重要译员也都分身乏术,无奈之下,才让一脸稚气的唐闻生挑起了这副重担。

“不行!不行!”她惊慌失措,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无论领导们如何好言相劝,她依然紧张害怕得要命。“主席的湖南话听不懂怎么办?”她忧心忡忡地问道。领导们宽慰她:“没关系,廖承志、刘宁一都在场,他们可以给你提示。”在众人的劝说下,唐闻生心中明白,自己这是“蜀中无良将,廖化做先锋”。

英文组确实无人可用,再推辞下去也无济于事,最终她勉勉强强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据说在即将见到主席的那一刻,唐闻生紧张得几乎要晕过去。在齐宗华等人的搀扶下,唐闻生跌跌撞撞地来到接见大厅。这是唐闻生翻译生涯的“第一次”,虽然充满了紧张与波折,但也为她未来的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71年,距离基辛格秘密访华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并宴请来自美国的一些报刊界人士,唐闻生担任英语译员。在这次会见中,她以专业的素养和敬业的精神,给来访的外国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紧接着,举世瞩目的尼克松访华正式到来。在那历史性的时刻,周总理、尼克松共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而在他们身旁担任翻译的,正是唐闻生。

她身姿挺拔,面容镇定,用流畅的英语传递着每一个重要信息。从初次担任毛主席翻译时的险些昏倒,到如今在各种重大外交场合中举重若轻,唐闻生的成长可谓是突飞猛进。

1973年深秋,而立之年的唐闻生在中共“十大”进入中央委员会,并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共“十一大”上连选连任。她是迄今为止外交部现职官员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唯一女性。1974年,唐闻生和齐宗华、章含之、罗旭一起升任副司级负责官员,以区区一地区副司长而入选部党组,这在当时的外交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谓是“空前绝后”。

毛主席逝世后,从1977年开始到1978年,唐闻生在北郊干校劳动。那段时光,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在劳动中不断反思和沉淀自己。稍后,她又去中央党校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

此后,她的生活和事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她先后出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编委会委员。在《中国日报》工作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贡献着力量。

两年后,她奉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初任外事局局长、外事司司长。从1994年开始,唐闻生任对外合作司司长、港滨办公室主任,4年后,又改任国际合作司司长。在铁道部工作的13年里,她兢兢业业,为推动铁路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付出了诸多努力。

遗憾的是,在生活上,唐闻生将毕生的赤诚奉献给了工作与事业,以至于终生未婚。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她,目前与母亲住在一起,住所与王海容毗邻。和昔日的旧友、今日的近邻王海容一样,唐闻生性格依旧。

虽然她终身未嫁,但她的生活并不寂寞,十分投入的工作使她格外充实。每天清晨,唐闻生平静地随着人流去挤班车,就像北京无数“上班族”一样。在新的岗位上,她又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和新的位置。

1999年7月,第六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唐闻生当选为六届中国侨联常务副主席,她是16位副主席中两位女性之一。跨越了60载漫漫人生旅程的唐闻生,又翻开了生活新的一页。

古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闻生就像一只春蚕,默默地吐着丝,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奋斗了一生,而自己到头来都没有尝过婚姻的滋味。

是苦是甜,或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外交部   中央委员会   尼克松   阿拉伯语   译员   司长   英语   风云人物   才女   笔下   中国   外交   可惜   历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