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G8峰会上因喝啤酒迟到,让各国领导人五味杂陈。”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回忆录中幽默描述。
这一幕发生于2007年八国集团峰会。
作为东道主的普京,被曝因享用钟爱的“莱德博格”啤酒延误行程,引发国际媒体热议。
有人调侃其“悠闲随意”,也有人质疑饮酒是否影响决策清醒。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则迅速澄清:“领导人日程紧张,突发调整是常态”。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插曲实际暗藏普京与葡萄酒的深层羁绊......
葡萄酒嗜好
普京,资深葡萄酒爱好者。
当人们想象普京时,往往是雪地骑马或开战斗机的硬核画面。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钢铁领袖”对烈酒敬而远之,私下却是个葡萄酒痴。
他的品酒偏好甚至引发过家庭趣闻,夫人曾向友人调侃:“他总说加班,其实在书房对着酒杯发呆!”
这种“反俄式传统”的饮酒哲学,早在他克格勃时期就已萌芽。
派驻东德期间,普京在德累斯顿的葡萄酒店铺流连,被雷司令的细腻口感征服。
后来,对葡萄酒的品鉴一度成为普京外交场上的“酒杯政治学”。
普京的品酒名场面早已成为外交经典:
2011年北京访华国宴上,他对爱斐堡A8赤霞珠赞不绝口,连饮两杯后幽默自嘲:“这比伏特加危险多了,我差点忘了保密协议!”
2024年索契夜宴,普京用珍藏的“季夫诺莫尔斯科耶庄园”白葡萄酒招待土耳其总统,席间亲自讲解克里米亚葡萄的风土特色,成功将粮食谈判融入品酒闲谈。
还有一次在颁奖礼上,克里姆林宫庆功宴中,普京举杯宣称“千杯不醉”的秘诀:“每口酒都要在舌尖停留三秒......”
再到2021年俄罗斯大学生节上,当被问及退休生活时,普京首次袒露心迹:
“我迷上了葡萄发酵时飘出的香气,或许会去季托夫的酒庄当法律顾问,但绝不碰商业!”
这句看似随性的宣言引发连锁反应。
被点名的Abrau-Dyurso酒庄当日股价飙升23%,创始人季托夫连夜改造酒窖,预留“普京专属橡木桶区”
俄罗斯自酿酒设备销量激增40%,农业部紧急发布《家酿安全指南》警示甲醇风险。
据身边人透露,普京对酿酒绝非玩笑。
他曾研究夜间低温采摘技术,指出“月光下的葡萄酸度更平衡”
且普京执着于葡萄酒产业本土化,力推耐寒的“黑海之心”葡萄品种,笑称“西伯利亚寒流是天然醒酒器”
不仅如此,普京对红酒的喜爱已经超脱个人层面,甚至已经将其落实到国家政策和自己的执政偏好当中。
香槟之战
2021年,普京签署了一项引发国际哗然的法令:俄罗斯境内销售的起泡酒中,唯有俄产酒可标注“香槟”字样,法国酩悦、唐培里侬等名庄产品被降级为“气泡酒”。
这一招直击法国命脉。
毕竟“香槟”二字承载着300年的文化溢价。
法国酒商抗议称“这是对地理标志的劫持!”
俄方却理直气壮:“我们早在苏联时期就拥有‘苏维埃香槟’工艺,这是历史传统!”
而这场看似普京个人的任性操作,背后实则是精明的经济算计。
过去,俄产“香槟”均价仅法国产品的1/3,政策实施后,本土品牌Abrau-Dyurso销量一年内暴涨40%,直接挤压进口货空间。
同时,该政策巧妙摧毁了法国对红酒和香槟的文化话语权。
普京在政策宣讲中调侃:“如果香槟只能产自法国,那伏特加是否该由俄罗斯独家认证?”
此举巧妙将酒类标准与国家文化自信绑定。
普京的葡萄酒政策远不止命名战这般简单。
他推动修订的《俄罗斯联邦酿酒法》,成体系的推动了全俄的酿酒产业发展。
比如税收特惠政策,对克里米亚、克拉斯诺达尔等产区的酒庄减免50%土地税,并设立30亿卢布专项补贴,鼓励改种或移植欧洲名种葡萄;
又或者技术升级“橡木桶”,通过引进意大利自动化灌装线、邀请法国酿酒师驻场指导,目标十年内将俄葡萄酒出口额从1.2亿提升至10亿美元。
最后成立打假“消毒程序”,通过此举建立全俄葡萄酒溯源系统,QR码追踪从采摘到销售全流程,使得假酒案查处率三年提高85%。
当然,对葡萄酒产业最有趣的扶持,莫过于“葡萄酒爱国主义”营销。
国有电视台推出纪录片《黑海的馈赠》,镜头里普京漫步克里米亚葡萄园,举杯宣称:“每一滴本土葡萄酒,都是对制裁最优雅的回击。”
另外,普京的扶持政策不仅限于经济层面,更深入社会文化毛细血管。
当欧盟因普京赠送贝卢斯科尼20瓶伏特加,而指控其“违反制裁”时,俄外交部反手晒出克里姆林宫国宴菜单。
乌克兰危机后,法国红酒被全面替换为克里米亚桃红葡萄酒。
中小学课本新增《葡萄酒与地理》章节,学生们学习库班河谷的微气候如何影响赤霞珠风味,普京对此解释:“让孩子从小品味国土的馈赠,就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民间一度盛传,普京要求联邦警卫局特工必修葡萄酒鉴赏,理由是“品酒能训练敏锐度”。
“葡萄酒总统”
如今,普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酒总统”。
不过,要说普京这“葡萄酒总统”的外号,可不止因为他爱品酒或想开酒庄这么简单。
这背后藏着一套刚柔并济的政治哲学。
当年默克尔吐槽普京放狗吓她,这事儿一度在国际社会成为笑料。
事后普京怎么化解的?
一瓶克里米亚红酒配上自嘲玩笑,愣是把紧张气氛搅成了轻松下午茶。
这种操作他熟得很。
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特朗普正为“通俄门”黑着脸,普京却拎着支罗斯托夫产的黑皮诺上门,边斟酒边聊二战历史,硬生生把火药味对话拖进了品酒频道。
最绝的是那年G20晚宴,各国政要举着香槟尬聊,他溜达到厨师旁顺手开瓶顿河平原的晚收甜白,分给侍应生尝鲜。
镜头拍到他眨眼睛:“好酒不该只留在主席台。”
这种瞬间拉近平民距离的操作,比念十篇亲民演讲稿都管用。
至于那场著名的“香槟改名大战”,表面看是普京硬刚法国人,其实藏着更深的心机。
签法令那年恰逢俄罗斯农业歉收,他把“香槟必须标气泡酒”的新闻和国产酒庄补贴政策捆绑宣传。
老百姓一看:总统为咱家土特产和法兰西干架呢!爱国情怀混着葡萄香气咕嘟冒泡,本土葡萄酒销量当年涨了37%。
这哪是较真商标?分明是给俄罗斯人争取利益,百姓的心一下子被俘获了。
这种葡萄酒哲学,甚至早已浸入他的日常。
有回普京参观酒窖,摸着陈酿橡木桶突发感慨:“你看这木头——太新了酒染木头味,太老了又渗漏,三年翻新一次刚刚好。”
陪访的季托夫后来在采访里揭秘:“他分明在说政权迭代!叶利钦时代像新桶,酒液全是激进味儿;现在这块老木头该修枝了。”
果然半年后,俄议会通过法案限制总统连任次数,反对派都惊掉下巴:说好的终身制呢?
甚至,就连普京退休酿酒计划也暗藏玄机。
前年他视察克拉斯诺达尔葡萄园,蹲着和老庄主聊天:“您觉得政治家和酿酒师有啥共同点?”
庄主表示:“都得会等呗。”
普京哈哈大笑:“最难的可不是等,是在暴雨天忍得住不提前开桶!”
这话被记者写成金句登报——明面聊酿酒,实则暗示乌克兰危机里的战略定力,老百姓听完品出味儿来,民调支持率反升5个百分点。
当然,也有不少人呛声,称普京的行为不过是“作秀”。
比如,反对派总叨叨黑海宫殿下的奢华酒窖,普京直接在直播连线反问:“我酒柜里最贵的是瓶2015年的萨别拉维(格鲁吉亚平民酒款,市价约200元),要查库存吗?”
更绝的是随后农业部宣布开放酒庄游补贴,把私人话题扭成产业广告。
最接地气的操作当属去年抖音大火的“总统酒单”:克里姆林宫官网突然放出普京家常佐餐搭配,罗宋汤配半干红菜汤,腌鲱鱼配冰镇伏特加,末尾标注“所有酒款超市有售”。
俄罗斯年轻网民疯狂玩梗:“四舍五入和总统干杯了!”
所以啊,“葡萄酒总统”这名号早超越了爱好范畴。
就像俄国谚语说的:“一瓶好酒装得下整条伏尔加河的澎湃,也盛得住一粒露珠的剔透。”
普京无愧于葡萄酒总统的名号。
从峰会迟到的啤酒轶事,到黑海边酝酿的退休梦想,“葡萄酒总统”之名早已超越标签。
葡萄酒成为普京铁汉柔情的反差性符号,也是他借之以施展政策、在国际社会大展拳脚的抓手。
如今的普京,早已让自己与“葡萄酒总统”深深挂钩。
而这个代表他自己爱好与执政风格的标签,恰恰是普京喜欢且能加以利用的。
参考资料
刘晓梅.总统也有“收藏癖”[J].金融经济,2013
杨建梅.俄罗斯葡萄酒市场概况[J].中亚信息,2007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