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当我们为绿茵场上球员跃起头球的矫健身影欢呼时,或许从未想过,这项承载着无数人热爱的运动,正悄然面临一场严峻的健康拷问。
球员们的反复头球,竟可能对大脑造成难以察觉的伤害,即便对从未经历过脑震荡的业余球员,也不例外。
这一令人揪心的结论,来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同类研究。
研究团队聚焦352名业余成年足球运动员,用严谨的数据揭开了隐藏的风险:那些每年头球次数超过1000次的球员,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大脑外层褶皱都出现了微观层面的改变。
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在记忆与学习测试中的表现,也出现了轻微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
这不再是“职业球员专属风险”的猜测,而是实实在在落在普通足球爱好者身上的警示。
引领这项研究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利普顿。
十余年来,他的实验室始终站在“足球头球与脑部影响”研究的前沿,而这次的发现,更是让他难掩激动地强调:“这是首次证实,反复的头部撞击会引发大脑的特定变化,进而损害认知功能。”
这句话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在橄榄球、澳式足球等接触性运动中,大家总把目光放在职业运动员的脑震荡危机上,却忽略了业余赛场里。
那些看似轻微的头部碰撞,累积起来也会成为不容忽视的隐患。
其实利普顿团队早有探索,他们此前就发现,业余足球运动员的大脑白质结构,与游泳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即便这些足球运动员从未有过脑震荡史,白质依然会发生改变。
可当时的研究陷入了一个困境:如何把大脑结构的变化,与明确的认知功能损伤直接关联?
这个难题像一道鸿沟,让研究者们迟迟无法向公众说清“头球伤害”的完整逻辑,直到一项创新技术的出现,才终于架起了跨越鸿沟的桥梁。
他们开发的新方法,瞄准了大脑最外层褶皱区域,也就是皮质灰质-白质界面(GWI)。
过去扩散磁共振成像(dMRI)技术始终无法深入探究这个区域,学界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而这一次,利普顿团队终于找到了破解的钥匙。
他们对“至少有五年足球经历、过去六个月内仍有比赛记录”的业余球员进行脑部扫描,结果令人震撼:那些自述头球次数较多的受试者,大脑前部的GWI区域出现了显著变化,而这个位置,恰好与头球时足球的运动轨迹完美吻合。
研究人员推测,这正是反冲效应的痕迹,当头部撞击足球时,颅骨对侧的脑部会因冲击力产生挫伤,而GWI区域,正是这场“隐形伤害”的见证者。
为什么过去关于头球与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结论总是相互矛盾?答案或许就藏在GWI区域里。
此前的成像研究,要么无法检测到GWI的损伤,要么低估了它的重要性,直到利普顿实验室的研究生琼・宋找到新的突破口。
宋带着“头球的轻微冲击是否会削弱灰质与白质过渡区”的疑问,开发出一套新方法来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结果。
而结果正如他们所猜想的:头球次数越多的人,灰质与白质之间的边界就越模糊,原本清晰的“分界线”,在反复撞击下渐渐变得模糊。
“这有力地证明了,微观结构的变化很可能导致了认知功能的缺损。”利普顿的这句话,为这场持续多年的研究画上了关键的一笔。
虽然目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GWI变化与慢性创伤性脑病(CTE)等疾病的关联,但这个发现已经点亮了新的方向:GWI区域,或许就是未来研究足球头球影响的理想成像观察点,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此前未被看见的伤害路径。
面对这样的研究结果,我们难免陷入思考:当足球的热爱与大脑的健康相遇,该如何平衡?
有人可能会说,业余球员的头球次数有限,不必过度焦虑;可研究明确告诉我们,1000次的年度头球,就足以引发改变,而许多坚持踢球的爱好者,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这个数字。
足球带给我们的,是奔跑的激情、团队的温暖,是无数个周末午后的快乐时光。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像利普顿团队这样的探索,去弄清GWI变化的长期影响,去找到更科学的防护方法。
真正的热爱,从来不是盲目追求激情,而是让运动的快乐,能长久地陪伴每一个人的健康人生。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