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签名写满 “小作文”!老师嫌累:别给我添额外活

家人们见过这样的家长吗?给孩子作业签名,不就写个名字的事儿,居然硬生生写成好几段 “小作文”,连孩子哪个字不认识、写字慢都写得明明白白!本以为老师会夸家长负责,结果老师直接面露嫌弃:“再这样我这班没法带了,别给我加工作量!” 这到底是家长太用心,还是真的没考虑老师的感受?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事儿,看完你肯定也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先跟大伙儿聊聊家长陪学这事儿,咱上学那时候,好像就放学回家写作业,家长顶多问一句 “写完没”。可现在不一样了,孩子上学跟 “全家作战” 似的,家长从早忙到晚,白天上班赚生活费,晚上回家还得盯着孩子写作业,又是辅导又是监督,真没一点空闲时间。说真的,现在的孩子也确实难管,心思活泛,上课容易走神,老师一个人要管几十个学生,根本顾不过来。所以啊,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跟老师配合好搞 “家校共育”,这本身是没啥问题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为了让家长多盯着点孩子学习,不少老师都会要求家长在孩子作业写完后签个名,证明家长知道孩子完成作业了,也能变相约束一下孩子,别让他们偷偷偷懒不写作业。本来这是个挺简单的事儿,签个名字,顶多写句 “已检查”,几分钟就搞定了。可最近老师们发现,有些家长签名的时候,那真是 “刹不住车”,直接在作业上写起了 “小作文”,把孩子写作业的全过程都给记下来了。家长还觉得自己特负责,满心以为老师会夸自己,结果老师看了却直皱眉,心里别提多嫌弃了,甚至说 “要是全班家长都这样,我这班真没法上了,别再给我增加工作量了!”

就拿有位家长来说吧,在孩子作业上写的字,比孩子的作业内容都多!里面详细说了孩子写作业时遇到的问题,比如读《口耳目手足》这篇课文,孩子根本读不下来,还有好几个字不认识,家长还计划着第二天早晨让孩子借着拼音再读几遍。不光如此,家长还提到孩子写作业速度特别慢,连写字的笔画都有争议,一条一条列得清清楚楚,满满当当写了好几行。老师看到后,也只能回复说 “上课的时候已经强调过这些内容了,可能孩子当时没理解,后续继续加油吧!” 你说这老师回复的时候,心里得多无奈啊?

说实话,这种 “作文式” 签名真挺少见的。单看家长这操作,确实能感觉到家长是真的用心辅导孩子了,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全程陪着,还能细心总结出孩子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家长确实挺负责任的。估计不少人都会想,老师看到家长这么真诚,肯定会被打动吧?可现实偏偏不是这样,老师不仅没感动,反而觉得这是 “自我感动式教育”,还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

有位老师就直言,这种签名方式纯粹是家长自我感动,完全没考虑老师的感受。老师白天在学校要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已经够累了,下班回家还要看家长写的这些 “小作文”,要是全班几十位家长都这么干,老师真的扛不住,直言 “这班没法上了”。不过也有网友说,他们那边的老师还专门要求家长这么做,甚至让家长用专门的本子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要是老师主动要求的,那还能理解,毕竟是老师想让家长多参与孩子的学习,多了解孩子的情况。

但文中这些家长的做法,更多是为了给老师看,想让老师知道自己对孩子学习多上心,形式主义的味儿太浓了,反而给老师增加了不少负担。有网友就吐槽说:“这老师简直是上班打一份工,下班还得额外打一份工,工作量直接翻倍,我光想想都觉得累,代入感太强了!”

老师看到这些 “小作文”,心里也会有压力。家长都写了这么多留言和点评,自己不回复吧,显得不负责;回复吧,又得花不少时间。而且这种沟通方式,虽然看似有效果,实际效率特别低。家长写一堆,老师再回复一堆,来来回回特别费时间,里面还夹杂着不少没用的客套话,没什么实际作用,这样的沟通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

其实家长的想法咱也能理解,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总觉得 “态度决定一切”,不管做什么事,先把态度摆出来。家长觉得自己写长文签名就是态度好,自己这么做,也希望孩子能有这样的态度。不可否认,做事情态度很重要,但家长这种 “小作文” 签名的态度,真的能帮孩子提升成绩吗?家长自己恐怕也不确定吧?别到最后,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却做了无用功,那可就太不值了。

说到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靠形式主义就能做好的,关键得有效果、有用处。老师让家长在作业上签名,是想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孩子提升成绩。可光靠家长写 “小作文” 根本没用,得把心思放在实处。比如孩子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家长可以针对性地辅导;孩子写作业慢,家长可以帮孩子制定时间计划,这些实际的行动,比写多少字的签名都管用。

家长关心孩子学习的这份热情,肯定是好的,也应该一直保持下去,但关心的方式真的需要改进,别再给老师添负担了。老师要是把精力都花在看这些 “小作文” 和回复上,肯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比如准备教案、批改作业这些重要的事,反而没时间做好了。

所以啊,家长要是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完全可以跟老师多沟通,比如定期跟老师打个电话,或者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好好聊聊,这样沟通效率更高,也更有针对性。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自己做出改变,帮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调整不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才能真正提上去。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单方面的事,需要双方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家长别只顾着自己 “自我感动”,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老师也可以跟家长好好沟通,说说自己的需求和难处。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学习路上走得更顺。毕竟咱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能学好知识,将来有个好发展,可不是为了搞这些没用的形式主义啊!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育儿   家长   老师   孩子   作业   态度   时间   形式主义   情况   工作量   都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