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雨润(“商业润点”商业分析专栏主理人/投资人/企业家教练/香港大学营销学客座讲师)
2025年8月,麦当劳中国在13座城市推出“麦麦岛”主题活动,限时回归下架十年的经典奶昔产品。
这款定价15元/杯的饮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150元两杯,黄牛代排队费用高达88元/次,引发社会对“饥饿营销”策略的激烈讨论。
短期热度与品牌年轻化:饥饿营销的流量密码
麦当劳此次奶昔回归采用“限量+情怀”策略,精准击中Z世代消费者的怀旧心理。
数据显示,活动期间“麦麦岛”主题店日均排队超2小时,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2亿次。这种爆炸式传播效果,印证了饥饿营销在快速提升品牌曝光度方面的显著优势。
从营销学角度分析,限量供应制造了“稀缺性幻觉”。根据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当消费者感知到产品供应有限时,购买决策会从理性分析转向情感驱动。
麦当劳通过控制每日奶昔供应量(北京朝阳公园店每日仅备货200杯),成功将普通饮品转化为“社交货币”,消费者在朋友圈晒单行为进一步放大了传播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活动实现了品牌年轻化战略目标。95后消费者占比达78%,他们通过二次创作(如奶昔测评视频、怀旧文案)形成UGC内容,构建起品牌与年轻群体的情感联结。
这种“用户共创”模式,正是饥饿营销在数字时代的升级体现。
供应链失衡与消费者信任危机:饥饿营销的隐性成本
然而,麦当劳奶昔事件暴露出饥饿营销的致命缺陷。
北京某门店因原材料储备不足,导致消费者凌晨排队却空手而归,这种“虚假稀缺”直接引发信任危机。调查显示,63%的消费者认为“品牌故意制造短缺”,4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再参与类似活动”。
从运营层面看,13家旗舰店承载全国需求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
对比星巴克每年推出300余款限量杯具的成熟模式,麦当劳此次活动未建立预约系统或限购机制,导致黄牛利用规则漏洞获利。
闲鱼平台数据显示,代购服务月交易额超200万元,但品牌方未获得任何分成,反而因二手交易脱离冷链运输引发食品安全争议。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品牌价值损耗。消费者将奶昔溢价与“智商税”划等号,部分忠实用户转向替代品(如麦当劳2元甜筒、Shake Shack奶昔)。
这种“短期流量收割”模式,与麦当劳“万店计划”所需的长期用户粘性形成矛盾。
行业警示与策略优化:寻找饥饿营销的平衡点
麦当劳事件为餐饮行业敲响警钟。
对比优衣库UNIQLO与KAWS联名款的成功案例,其通过“线上预约+门店抽签”模式实现精准控量,既保持热度又避免混乱。反观麦当劳,未建立有效的流量转化机制,导致营销投入与实际收益严重失衡。
建议企业采用“三级控量”策略:初期通过小范围测试(如5家旗舰店)验证市场反应;中期结合会员系统实施积分兑换;后期开放常规渠道供应。
同时,可借鉴小米手机“饥饿营销+生态链”模式,将奶昔流量引导至其他产品线(如联名周边、主题套餐)。
从法律风险角度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虚构商品断货信息”。麦当劳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在活动页面明确标注“每日供应量”“补货时间”等关键信息。
此外,与公安部门联合打击黄牛,建立黑名单制度,方能维护市场秩序。
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共生
麦当劳奶昔事件折射出饥饿营销的双刃剑效应。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需要超越“制造稀缺”的初级阶段,转向“创造价值”的深层逻辑。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奶昔案例”中揭示的: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
当企业能真正理解用户需求,饥饿营销将不再是孤立的营销手段,而是融入整体价值创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未来,如何在热度与口碑、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所有采用饥饿营销策略的企业必须解答的核心命题。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