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向家洲遗址位于湖南省宁乡市老粮仓镇回春村和江花村,是近年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地域文明探源时新发现的一处遗址点。遗址分布于沩水上游支流楚江(又称“流沙河”)与杨华江交汇处的台地上(图一),遗址所在的老粮仓盆地是整个楚江流域地势最为平坦开阔的区域,也是沩水流域除黄材盆地之外出土商周青铜器(尤其是铜铙)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沩水、桃花江等水系可直达湘江和资水下游。遗址周边分布有花草坪、小胡山、笋子坳、河边上、刘家湾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点(图二),其中花草坪遗址和刘家湾遗址明确发现了与向家洲遗址同时期的东周遗存。
图一 向家洲遗址分布位置示意图
一、调查勘探
2022年10月至12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向家洲遗址开展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工作,通过地表踏查、断面清理、主体区域普探和边缘区域卡探等方式,初步探明遗址现存面积不低于50万平方米,发现有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采集到陶鬲、罐、豆、纺轮和石斧、石镞等标本。在2019年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廓清了向家洲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
图二 向家洲遗址及周边遗址点分布位置示意图
图三 向家洲遗址三维正射影像
另外,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得知,以往在遗址范围内因开挖水渠、烧砖取土和村民建房等生产活动中曾先后三次在不同地点发现过东周时期的青铜兵器(剑、戈等),其中以2002年发现数量最为集中,根据组合特征和出土点地貌环境(地势略高的山前岗地)推测可能出自墓葬(图三、图六)。
二、考古发掘
2023年5月至8月,为配合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向家洲遗址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此次发掘主要根据水渠走向对水渠内挂壁遗迹延伸分布区域及底部暴露的遗迹和文化层堆积进行布方发掘,发掘区分东西二区,西区布设探方2个,东区布设探方12个(图四)。
图四 向家洲遗址东区⑤层下发掘照
遗址发掘区内地层堆积相对较为简单,可分为5层:①层为现代耕土层,②、③层为宋元至近现代堆积层,④层为战国末至秦汉时期文化层、⑤层为战国时期文化层。本次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102个,其中灰坑56座,水井26座,沟9条(灰沟3条、建筑基槽6条),房址10座,陶窑1座。灰坑完整形制分为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水井均为圆形土壁井,分布较为密集,约60%的水井在井口或井壁中上部留有二层井台,个别水井在废弃后曾作为灰坑再次使用。灰沟边线规整,为人工开挖而成,分布范围均延伸至发掘区之外,其中G3出土遗物最为丰富。另发现6条形制规整的疑似建筑基槽遗迹(G4~G9),以G7和G9形制最为规整。G7开挖于一层厚约0.6米的浅黄色人工垫土之上,平面形状为南北向长条形,南侧延伸至T1005探方南壁之外,已揭露部分长约4米、宽约0.9米、深约0.58米。直壁平底,沟内填土为浅灰褐色,含烧土颗粒、炭屑、碎陶片等遗物。发现的房址可分为基槽式(3座)和立柱式(7座)两类,受揭露范围和保存现状的限制,这些房址未能完整揭露,无法推测其完整形制结构。其中F1由于晚期人类活动的破坏仅残存一段基槽、3块柱础石(磉墩)、一段由筒瓦扣合而成长约0.82米的陶排水管和一处活动面或散水。
三、出土遗物
出土器物标本根据质地差异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构件等,以陶器为主(图五),根据功能用途分为生活用器、建筑材料和生产工具。其中生活用器主要有鬲、盂、豆、罐、盆、甑、钵等,质地主要为夹砂陶,也包含少量泥质陶和印纹硬陶(表面饰米字纹、叶脉纹、方格纹等),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等,生产工具有陶纺轮、陶拍等。青铜器类有箭镞、刮刀、带钩、鼎足等(图六)。铁器器类有锸、斧等(图七)。石器有斧、锛、镞、砺石等。
图五 向家洲遗址出土陶器
图六 向家洲遗址出土铜器
图七 向家洲遗址出土铁器
四、初步认识
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表明,向家洲遗址是一处时代单纯、遗迹类型及堆积包含物丰富的大型楚文化遗址。出土典型遗物特征表现出楚、越文化因素并存的现象,其中楚文化因素占绝对优势:陶器以鬲、盂、豆、罐、盆最为常见,质地以夹砂灰陶、夹砂红褐陶为主,纹饰主要为绳纹及其组合纹饰,陶鬲以大口绳纹鬲为主,陶罐主要分为高领和矮领,陶豆分为高柄和矮柄,以及楚式青铜剑、戈等;除此之外也出有少量具有本地越文化风格的陶器(如表面饰米字纹、叶脉纹、方格纹的印纹陶罐)以及扁茎铜剑和铜刮刀等。根据典型器物的时代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初步推断向家洲遗址的主体年代大致从战国早期延续发展至战国末期,下限可至汉初。
以往长沙地区的楚文化考古工作主要是围绕城区配合基本建设而开展,发现的遗迹以墓葬和城墙最具代表性,相关研究也多是以此为基础开展,主城区以外发现的楚文化遗存以考古调查材料为主,沩水流域已发掘的遗址中仅在罗家冲、花草坪和新屋湾遗址的上层遗存中有少量发现。因材料零散尚未建立与楚墓分期相对应的居址分期体系。向家洲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填补了楚文化居址材料的缺环和空白。
向家洲遗址是迄今所知长沙地区先秦时期遗址中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处,其发现与发掘为全面了解长沙地区楚汉时期基层聚落文化特征以及研究和认识楚文化南渐过程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作者单位: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7-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